第十七章 秘密竊聽,牽動王室萬縷千絲(3 / 3)

即使在英國,一項民意測驗表明,四分之一以上的英國民眾認為這起車禍並非意外事故,而是一樁謀殺案。

在法耶德認定車禍為蓄意謀殺的10點理由中他提到,車禍發生時為戴安娜和多迪開車的司機亨利·保羅是為英國軍情六處和法國情報機構工作的特工。保羅在車禍發生當晚曾與上述情報機構人員見麵,並獲得他們提供的現金。

英國《獨立報》曾報道說,車禍發生時,保羅身上攜帶1200英鎊(約合2400美元)現鈔,隨後調查人員在保羅的多處銀行賬戶中發現總計17萬英鎊的存款,而他在酒店工作的月薪隻有1500英鎊。麵對質疑,保羅的母親堅持說巨額資金源於酒店客人給的小費。這種能付得起30多萬美元“小費”的主應該是誰呢?

保羅母親的這種說法無疑是把自己的兒子給出賣了,讓人很快就會聯想到付“小費”的人,隻有那些財大氣粗的機關和團體。

關於戴妃死因的調查看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天真相會浮出水麵。不過到那時候,軍情六處可能也已經沒有隱瞞真相的必要了。

英國情報部門的竊聽,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在。2004年2月27日,英國《衛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是談英美是怎樣竊聽世界的。文章援引情報專家詹姆斯·班福德的話說,美國和英國的情報機構每小時截獲數百萬個電話、電子郵件和傳真。班福德說,美國竊聽機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竊聽機構政府通信總部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間諜機構,事實上,它們可以竊聽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談話”。

兩家機構聯合行動的代號為“梯隊”。

當年,班福德有機會進入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並且能接觸這兩家機構的官員,他後來出版了《秘密機構》一書,披露這兩家機構是如何竊聽世界的。他在談到關於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安南遭竊聽的傳言時說:“我敢肯定他們的確這樣做了。”他還說:“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竊聽。他們會找出安南的電話在紐約交換局所走的線路,然後搭線竊聽。如果安南使用的是加密電話,他們就會去他的辦公室。”

雖然人們往往對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軍情六處這兩個情報機構了解得更多,但提供情報最多的實際上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預算和工作人員的水平遠遠超過了中情局。有大量的證據表明,近年來,國家安全局和政府通信總部對敵人、歐洲盟友和中立國都進行了竊聽。國家安全局一份泄露的備忘錄顯示,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他們把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時立場搖擺不定的6個國家作為竊聽目標,其中至少有兩個國家確信它們遭到了竊聽。

班福德說,美國有竊聽聯合國的傳統。美國1945年在舊金山主持召開關於成立聯合國的談判時,就對所有代表團,特別是法國代表團進行了竊聽。雖然法國代表團有一個複雜的密碼機,但美國的電碼譯員可以破譯法國的密碼。美國之所以希望聯合國將總部設在美國,原因之一就是這樣可以方便國家安全局竊聽。他說,通常美國負責竊聽聯合國,英國負責竊聽西歐。他還說,它們是同一個機構。監聽站一度遍及歐洲,不過班福德說,在歐洲的大部分竊聽活動已經由英國政府通信總部負責。

他們竊聽的大量內容是通過設在全球各地的監聽站獲得的。據說,英國設在塞浦路斯的一處監聽站可以聽到飛機在北京降落的聲音。不過一些老辦法也很有效。喬裝打扮成清潔工、複印工的特工將竊聽裝置安放到被監聽者的辦公室或家裏。這些裝置往往被放在燈具或插座的後麵。

英國情報機關發展到今天,各種監聽的手段又有了更大的進步。據2001年3月4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隨著網絡的發展,英國情報部門已建立了一個網絡虛擬監測中心,用來監視英國發出和接收的所有電子郵件。英國國內事務部人士表示,這是因為恐怖分子和國際犯罪分子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和移動電話。

報道說,這個虛擬監測中心位於英國反間諜部門軍情五處的倫敦總部內,投資額為4000萬美元。警方和軍情五處要搜查電子郵件和網上信息傳遞將需要獲得國內事務部的許可,但也可以申請更大權力。

據《今日美國》報道,“基地”組織也正試圖利用互聯網招募盡可能多的西方人,以便更容易打入西方國內目標。英國國內事務部人士對此表示,正是因為“基地”組織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和移動電話,英國情報部門才決定投資4000萬美元建立這個虛擬監測中心,以便通過由英國發出和接收的所有電子郵件和互聯網信息,尋找有關恐怖活動的蛛絲馬跡。

與此相配合,英國軍情五處目前還成立了一個計算機專家小組,專門監控恐怖組織網站。據英國《太陽報》援引英國網絡反恐專家的話說:情報部門之所以選擇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相信,雖然“基地”組織擁有相當數量的計算機專家,手段高超且善於掩藏行蹤,但其成員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這些錯誤就是反恐情報偵查的突破口。虛擬監測中心計劃通過“基地”組織公開或秘密的電子郵件,來偵查恐怖分子潛伏在哪裏、親“基地”組織的機構設在哪裏等等。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英國情報官員表示,英國情報部門的網絡虛擬監測中心除了全麵監視進出英國的電子郵件外,還經常出入互聯網聊天室去尋找可疑人員,而這是效法美國互聯網反恐情報戰的結果。

據美國最新曝光的文件顯示,美國在監測互聯網以搜集反恐情報方麵動手要比英國早得多。“9·11”後不久,美國中央情報局就執行了一項網絡情報戰計劃,力求通過監看互聯網聊天室發現潛伏的恐怖分子。據稱,這一“借助高科技手段反恐”的計劃無須人工介入就可以部署在任一聊天室的背景當中,能“默默監聽”那些網絡聊天室,“把通訊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其每天記錄的數據為幾百萬條,處理的電子郵件有上千封。

盡管英國情報部門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開展網絡反恐情報戰,但有時它也會被“基地”成員那些真假難辨的信息所迷惑。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網絡虛擬監測中心的那些情報人員就有過多次上當受騙的經曆。這些“網友”告知他們將要有一個恐怖襲擊,於是英國有關安全部門如臨大敵,並被迅速動員起來,然而,最後結果表明,襲擊情報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科技時代的到來讓英國情報機構也同其他各國情報機構一樣,麵臨著一種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