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reference_book_ids":[7045214716053949476,7109046336023989284,6959122726137105444,6857717363299585038,6895328605585280007,7255230554902105103]}],"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5},"quote_content":"《中國倫理學史》reference_book_ids":[717201443381471130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向前
向上
向善
所謂原則,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官有做官的原則。做官先做人,好人未必能做官,但做官一定要好人。努力做好人,就須寬闊胸懷,具有積極心態,擁有助人情懷,正確看待得失,自覺珍惜友情,常存誠信之心、憐憫之心、感激之心、敬畏之心,並且能夠不斷完善自我。努力做好官,最為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動機、科學的思想和能夠付出與擔當。做人也好,做官也罷,總而言之,必須始終向前、向上、向善,這是三項基本原則,或者說重大原則,也是人類共通的指向。所以說,年輕人既然當了幹部就得永遠向前向上向善。
一、何謂向前向上向善
古今中外關於向前向上向善的論述數不勝數,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對向前向上向善的看法和認識也不盡相同,見仁見智,但概括來講共性的認識就是麵向未來、追求進步、品行高尚。具體來說,又都有各自的內涵和外延。
(一)關於向前。“前”是方向,“向前”是指向前看、朝前走,就是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前行,不糾結於過往,不困惑於眼前,始終著眼長遠、麵向未來。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搞準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奮鬥的目標,生活才不會迷失。方向不對,努力也白費。人生是一場沒有回程的旅行,不能彩排,更不能“倒帶”,不會因個人喜悲而停下腳步,始終以現場直播的狀態不斷向前。曆史總是向前的,它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成功者從來都是想盡一切辦法向前走,哪怕隻有半步。正如我們的國歌所唱的那樣:“前進!前進!前進進!”又如我們的軍歌唱的那樣:“向前,向前,向前!”隻有向前,我們才能進步,才能勝利;隻有向前,我們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但向前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因此以什麼樣的姿態向前,值得每一位年輕幹部用心把握。這就需要始終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不忘初心,向著目標前行,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遇到困難和挫折,不屈不撓地拚搏奮鬥,直至走出困境,是一種不畏艱難、奮勇爭先的向前;犯了錯誤,能夠吸取教訓,及時改正,是一種錯而能改、正視自我的向前;為了夢想不斷努力,朝著目標一步步接近,是一種心懷理想、與時俱進的向前;風物長宜放眼量,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種勇敢生活、著眼未來的向前。
(二)關於向上。“向上”從字麵看就是朝向較高或最高的位置,就是積極進取、向好的方向不懈努力。向上是一種心態,就是不滿足於過去和現在,有所追求;向上是一種精神,不畏艱險,勇攀高峰;向上更是一種品質,是激活其他一切的優良品質。1951年9月,毛澤東同誌接見參加國慶的安徽代表團時,送給渡江小英雄馬三姐一個筆記本,並在扉頁上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向上的原動力是“好好學習”,學習的目的是掌握向上的知識和本領。閱讀古今中外一些傑出人物的傳記,他們的成長軌跡和人生經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永遠懷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其實,向上並不玄乎,很直觀、很直白,也很容易理解。一棵幼苗紮根土壤,吸收陽光雨露,不斷茁壯成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是一種從矮小到高大的向上;一個登山者拾級而上,從山腳到山腰再到山頂,是一種從低處到高處的向上;一個人從不知道學習到知道學習再到努力學習,是一種從無知到有知的向上;一位同學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身體不斷長高、心智不斷成熟、學業不斷精進、學識不斷豐富,是一種從幼小到成熟的向上;一個幹部從不太成熟到有經驗、能勝任再到優秀和卓越,更是一種向上。
(三)關於向善。“善”就是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就是好的行為和品質。可以這樣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是世界上最需要、最高的道德品質,它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是靈魂深處最美的音符。隻有善良,才能戰勝人心的自私與貪婪,為社會和諧留出足夠的寫意空間。善與惡的取舍,也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最直接標準。古人曾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至樂莫若行善”。向善有什麼好處呢?簡單地說,人行善,福未至,禍已遠;人行惡,禍未至,福已遠。向善並不是遙不可及、虛無縹緲,而是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群眾有困難,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慷慨相助,這是一種助人為樂、關愛弱者的向善;忠於職守,盡職盡本分,不投機取巧,這是一種崇尚誠信的向善;看到違法違紀行為,勇敢地站出製止,敢於鬥爭,這是一種正義凜然、俠肝義膽的向善;看到他人成功了、富裕了、健康了、快樂了,不嫉妒、不眼紅、不猜忌、不刁難,真心誠意地為他人祝福,這是一種心地純正的向善。當然,向善並不是絕對的,雖說不能一概而論,但可以用一個簡單樸素的標準衡量,那就是,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認為是向善的,那就應該是向善的,反之亦然。
二、向前向上向善意義重大
向前向上向善是人類的永恒追求,是國家民族生生不息、昂揚奮進的力量源泉,是個人成長進步的意誌基礎,也是年輕幹部應當具有和必須承擔的突出特點和時代使命。向前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一種巨大的正能量,像太陽的光芒照亮全社會,照亮每個年輕幹部的人生之路。
(一)向前向上向善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大家知道,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演變中,向前向上向善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推動力量,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進步,根源在於我們都擁有一顆向前向上向善的心。可以說,人類文明的起源史、發展史就是一部向前向上向善的奮鬥史、奮爭史。回顧人類曆史,原始社會的人類為了求生存,過著抱團取暖、集體狩獵的群居生活,以最淳樸真摯的感情對待同伴,既與天鬥又與地鬥,既改造客觀世界又改造主觀世界,整個社會和諧而充滿溫情。進入階級社會後,人性惡的一麵膨脹,欺騙、陰謀、屠殺等各種“毒素”在人類社會中蔓延,直至今日仍有很大市場。但必須承認,無論是哪一種社會形態,人性向前向上向善的本質都貫穿始終。不管是封建社會“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還是資產階級追求人類自由平等的啟蒙思想家,都把向前向上向善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和價值理念,並最終形成廣泛的共識。正是在向前向上向善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下,我們有了“仁義禮智信”,懂得了“溫良恭儉讓”,從五馬分屍、千刀萬剮的嚴刑峻法進化到了現在的人道主義刑罰;從原來的世代奴隸永世不得翻身進步到了現在的人人平等;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前進到了當今的現代文明社會。我們今天平和安逸的幸福生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更是向前向上向善的結果。如果缺少向前向上向善的動力,人類也就停滯了文明的進程。
(二)向前向上向善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社會進步是指社會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一種前進的、上升的,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曆史趨勢。曆史反複表明,哪個時期的人們向前向上向善,哪個時期就最有活力、最有希望、最有競爭力,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漢唐時期的幾個盛世,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反之亦然,清朝後期不思進取、故步自封,“萬馬齊喑究可哀”的社會風氣也直接導致了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國恥。曆史是最好的老師,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盡管時代形勢各異,但向前向上向善曆來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時代追求。中國共產黨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天下情懷、最有理想抱負、最具生機活力的執政黨,從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共產黨人始終以向前向上向善的特質推動國家進步、社會發展。一件件振奮人心的實績告訴我們,國家的文明富強離不開向前向上向善,社會的進步更離不開向前向上向善。麵對老人跌倒不敢扶、“碰瓷”頻發、歪風邪氣盛行等現象,如果大家都無動於衷,甚至處之泰然,隻會使劣幣驅逐良幣,不斷侵蝕向前向上向善的土壤,好人、好官沒有市場,壞人、貪官庸官就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是受害者,更會導致社會的倒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多次重要講話中談到“中國夢”,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基本特征、圓夢途徑,更加清晰地明確了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年輕幹部一定要以主人翁精神積極投身這個偉大的時代、投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三)向前向上向善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成長成才是黨和國家、社會、家人對年輕幹部的熱切期盼,更是我們自身的主動追求。一個人要想成長成才,須臾離不開向前向上向善。沒有向前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是永遠立不起來的,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隻是浮華。美國的巴頓將軍有句名言,“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站在頂峰的時候,而是看這個人從頂峰上跌到低穀時候的反彈”,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不竭的向上追求。一個人有了明確的目標,並願意為之付出艱辛的努力,那麼他就一定會有所成就;同樣,一個人一心向善,願意為他人為社會付出,那麼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是豐富、平和、充實的,做到了這些,他也一定會是成功、幸福的。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那種用身體攪拌泥漿的壯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鋒甘願做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無私奉獻,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活得更美好,成了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從風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到篳路藍縷的建設時期,從開拓奮進的改革開放到全麵小康的決勝進軍,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曆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樂章,把向前向上向善融入了血液、融進了骨髓、熔鑄成了信仰信念,無愧於時代,成就了自己。
三、實現向前向上向善的途徑
影響一個人價值取向和努力方向的因素很多,既有其所處的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有其所受教育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我選擇、自我修煉的結果,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促使人向前向上向善。
(一)靠環境。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往往也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常說的環境改變人,也是這個意思,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低估。環境包括很多方麵,既有家庭的、社會的,還有學校的、單位的,都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首先,家庭環境對一個人至關重要,它甚至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取向,左右一個人對人生觀、幸福觀的評判標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性格、處理問題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一般來說,父母向前向上向善,帶出來的孩子也差不到哪裏去,反過來說也成立。其次,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孟母三遷”的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原因也就在這裏。人是高度社會化了的人,上學會有同學,工作會有同事,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環境。當今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年輕幹部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形成的重要階段,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的影響,要特別注意甄別。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大力營造向前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前進動力和“道德律令”;每個人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因為你就是他人的環境,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二)靠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重視教育的民族,尊師重教一直被認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最初的“天地國親師”到後來的“知識改變命運”,幾千年的滄海桑田、世代變遷,但教育的重要性一直為世人所普遍接受,教育最本真本源的目的和意義也從未變過,那就是幫助被教育的人,使其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身心。精練一點說,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向前向上向善。一個人經過完整的教育過程,尤其是經過大學校園的熏陶,他的談吐、反應和思想層次就會有所不同,表現出來的素質和內涵也會明顯優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禮之所存,人心向善;禮之不存,人心不古。”存與不存、善與不善,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最後散作滿天星。良好的教育,既能學到科學文化知識,又能培養道德品質,能夠讓人明辨是非、心有所向,最重要的是有了選擇的機會,可以主動去追求真善美。從某種意義來說,好幹部是教出來的。要始終加強對年輕幹部的教育培訓,尤其是理想信念的培訓、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培訓,並且努力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