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信地毯有限公司領導幹部層中,有一位被稱為“三朝元老”的人物。公司實行全員承包後,他也不甘示弱地承包了一個部門。結果第一年沒有打開局麵,第二年又原地踏步。按照承包合同,連續兩年沒達到公司規定的指標就將被辭退。對這樣一位“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人物怎麼辦?
“辭退!”劉月琴不含糊。
公司的“三朝元老”被辭退,在華信地毯有限公司的震撼不亞於17年前唐山大地震受到的波及,從此上上下下視承包合同為律條,誰也不敢慵怠和褻瀆。
承包合同的嚴肅性形成了華信地毯有限公司堅不可摧的凝聚力。而公司員工的凝聚力在不斷地強化著承包合同的品位。
最近,華信地毯有限公司又製定了“以銷售為龍頭,以品種、技術為先導”的戰略方針,集中力量大搞新品種的技術開發。先後推出了令地毯市場耳目一新的壁毯、汽車毯、展覽毯等新產品,使華信在同行業中聲名大振。
而作為華信地毯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劉月琴呢,她應該得到的並沒有與公司的興旺美好成正比。
她依然像文章開頭描述的那樣,在總經理辦公室裏,在車間裏,顯示著溫柔的瀟灑。但是,兩年全員承包,她付出了幾多青春,眼角依稀爬上少許魚尾紋,疲憊的神色顯得還是那樣憔悴,大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
可是,據“有關人士”透露,她的“個人問題”仍未如願。
又據“有關人士”透露,劉月琴對“個人問題”並非“高不攀低不就”,也並非是“好高騖遠”的主兒。
那麼,她為什麼至今沒有選擇到佳偶呢?
她,付出得太多了,她也投入得太多了。
生活應該補償她。
雖然失去的已經失去了。
尚未失去的但願不要再失去。
啊,“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願此意境真實地闖入劉月琴的心田。
第三節 你說她像誰?——“女老板”人物肖像之三
她是個大學生,卻沒有大學生所刻有的文縐、高傲和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她是個少婦,卻沒有少婦的嬌弱和雍容;她是個“外來妹”,卻沒有“外來妹”那種靦腆、怯懦和一心追逐銅臭的野性;她是個中外合資企業的總經理,卻沒有“暴發戶”式人物的做作、狡黠和不可一世。她所擁有的,既有大學生的聰穎,又有少婦的落落大方,還具備“外來妹”敢於闖世界的魄力以及中外合資企業“老板”的機智、剛毅和灑脫。
她身材適中,胖瘦相宜,白皙的臉頰和秀氣的眉眼中流瀉著難以排遣的疲憊和憔悴。在兩個月之前,她剛剛毛遂自薦並以絕對稱不上雄健的肩胛擔起了中美合資的天津興業室內裝飾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重任。
“她純粹是自找苦吃。”有人這樣說。
她呢,也來個順竿爬:“這完全是我自找的。”
不是麼?從河北滄州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的她,1985年畢業分配時,她崇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條,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對接,毅然將“載體”選擇了“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談到當時的“自我設計”,她這樣勾畫道:“我要去工廠,先當技術員,到工段長,到車間主任,到廠長,再到什麼局長,太漫長;如果走機關的發展線路,從辦事員,到副科長,到科長,再到什麼局長,生活太刻板。我雖然是個女同誌,可生性就不喜歡循規蹈矩,倒是喜歡闖蕩一番。於是,我認定開發區會給我提供這個舞台,就義無返顧地來了。”
她來到開發區,正處於“小平房辦洋務”的起步階段。任憑她選擇的崗位很多:管委會機關、外貿公司、金融保險、財政稅收,可她卻認定去投資公司,幹起了項目談判經理,去跟洋人“逗嘴皮子”。在大學,她學的是高分子化學,搞談判,需要公關本領,要思維敏捷、反應快速、應變能力強,又要掌握廣博的經濟信息以及巧舌如簧和善解人意。她行麼?
“我一定能行。”她心裏充滿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助產士。在開發區年輕的談判隊伍中,她談成的項目名列前茅。如今已投產的奇士美口紅、華信地毯和福發皮鞋製造有限公司等就是她的傑作。
其實,每談成一個項目都並非輕而易舉。整天斡旋於投資各方,為他們提供經濟谘詢,提供項目信息,組織中方和外方進行可行性研究,幫助起草合同章程,總之,要打通立項前的各個關節。忙麼?忙。累麼?累。但她自得其樂。她說:“在談判項目的運籌中,我覺得自己一天天了解了什麼叫國際市場,什麼叫商品經濟,什麼叫競爭,也覺得自己一天天走向了國際市場,走向了商品經濟,走向了競爭。”這種觀念的質變,正是在曆史與機遇失之交臂中她能把握住自己坐標的素質構成。
果然兩年以後,她不甘當“紅娘”了,她要登上開發區經濟技術發展競爭的舞台,並且要唱主角。她先是出任華信地毯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將擔任項目談判經理錘煉出來的組織才幹和應變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並且又從“洋人”身上學到了精湛的經營推銷術,使之雙翼豐滿,她要在商品經濟的競爭中振翅翱翔了。
可是,她出任興業室內裝飾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迎接她的並不是滿地的鮮花和如雷的掌聲,而是難以追回的25萬美元的拖欠款和日趨嚴重的產量越來越高而價格越來越低的逆差,企業一蹶不振。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企業的統帥人物決沒有“組織任命”和“指派”這一說,完全是一種膽魄和能力的公平競爭。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她要充當“弄潮兒”,完全屬“木匠帶枷”。
她上任的“第一腳”,踢出一個“全額承包”。以她的話說,叫做“風險人人擔,效益大家闖。不養閑人,不養懶人,不養庸人。誰完不成規定的效益就‘開’誰。”
她上任的“第二腳”,是在60名生產工人中裁減20名,並且鄭重向生產部主任聲明:裁減的20名工人,如果有一個人直接找她質問,明天他連同那名工人一起再也不要到公司上班。
“總經理,請您再慎重考慮一下吧。”生產部主任麵露難色,又不無憂慮。
“有話明說。”
“您別忘了,要裁掉的20名工人中,可能大多是您介紹到公司裏來的。”生產部主任隻好徹底攤牌。
她聞聽心裏“咕咚”一聲,但立刻開口回答:“這不關你的事兒,你說裁掉誰就裁掉誰。”
“那我可就不管不顧了?”生產部主任想再套套底。
“我都不怕,你還怕什麼呢?!”她來了個斬釘截鐵。
是嗬,馬上要被裁掉的20名工人中,或許大半是她過去的上級或者同事介紹來的。為這事兒,她曾頗費過一番心思。終於想出一個招術:凡是三親六故介紹來的人,她隻見寫來的“條子”不見人,並且事先講清楚“條子”上不許寫被介紹人的姓名,她隻給一次做工的機會。所以,她隻知道經她手同意來做工的人數,但並不知道這些人都是誰。她所以下狠心從人數並不算多的工人中裁掉三分之一,是因為公司產品一再出現質量不合格的問題。雖再三強調,紕漏總是堵不勝堵。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痛下決心刹住對產品質量不高有恃無恐的風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怎麼與人抗衡?還談得上什麼企業騰飛?!企業垮了,大家的飯碗都砸了,中國人的尊嚴也“砸”了,那時個人和朋友的麵子還值幾厘幾分?
“裁,堅決裁!”她明確告訴生產部主任,從60名工人的平時生產考評中優化出40名,剩下的20名就是被裁掉的既定人員。
說來也怪,“喀嚓”一刀裁掉20名工人後,第二天沒有出現一件不合格的產品。又據內部透露,被裁掉的20名工人中半數以上是經她的朋友介紹來的,可是沒有一個人指著她的鼻子罵她“不夠哥兒們”。
她上任的“第三腳”,是抓企業人員的素質。何為“企業人員素質”?她沒有在理論上加以闡明,而是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個剛剛發生的故事——
“公司的汽車星期日總去北京,用什麼辦法阻止住呢?”她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和特有的嗅覺,毅然下了這樣的決斷。
本來,公司的汽車去北京屬於司空見慣,往常她並不過於留意。
這次卻不然。前兩天一位推銷員報告:北京長城飯店要購買三箱褥子,並著重講明對方這兩天自己來提貨。按規定,客戶登門取貨,價格自然便宜些。她點頭應允了。
可是一連過了幾天,三箱褥子依舊安然放在庫房裏。對方不是急於要用麼,他們為什麼遲遲不來取呢?她心裏疑竇生發。看來,其中有名堂!她決心要捅破這個疑團。
於是,她向司機當麵宣布:“星期天公司可能要發貨,車輛在公司待命,沒有我的調令,誰也無權用車!”
她的命令剛落地,那個推銷員嘴裏像啃了口苦瓜似站在她麵前,來個“坦白從寬”:“總經理,星期天長城飯店就要用這批褥子,我想用公司的汽車跑一趟。”
“你用車經過誰批準了?”她的眸子像錐子樣刺向推銷員。
“我沒、沒敢給您報告。”推銷員額頭開始淌汗了。
“你不是說對方來提貨麼?”她的口氣還是咄咄逼人。
“他們講實在騰不出人手來,叫我們幫忙給送一趟。我一想對方是我們的關係戶,也不好意思再說什麼。”推銷員滿臉苦衷。
“這個情況你又給誰報告過?”
“我怕講明了您會認為我辦事不牢靠。”
“你既然想想辦法自己解決,那就自己想辦法解決到底吧。”她來了個一錘定音。
推銷員一聽頭上直冒冷汗:“總經理,公司不派車,我用什麼辦法給人家運去呀?”
“這話應該我問你才對!”
“那我總不能用肩膀扛去吧?”“我要是用肩膀扛去呢?”
“那怎麼扛呀?”
“我徒步扛不到北京,我還不能從車站扛到火車上麼?”
“好,總經理,我算徹底服您了。我就是真的用肩膀扛也要扛到北京!”推銷員轉身走了。
“我這樣做也知道未免有點殘忍,缺乏人情味兒。可是它帶給企業的,特別是對於我們中國員工,將是一種新的造血功能。”她這樣意味深長地說完,又苦澀地一笑,“有人一定會罵我是冷血動物。可是又沒辦法,等人們都真正理解了什麼叫競爭,也就好了,可那時或許我又變成新的對立麵了。”她說這番話時,目光中閃爍著一種期冀,一種追求,一種不可遏止的跋涉,一種永不凝固的表現。
啊,她叫什麼呢?
她叫劉海紅。一個象征輝煌的名字。
眼下的天津興業室內裝飾用品有限公司的發展雖然還遠沒到輝煌的時刻,但是如黎明時的大海那一抹胭脂紅漸漸浸染著東方魚肚白的天空。
有人說,劉海紅像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中的喬光樸;有人說,劉海紅像10集電視連續劇《外來妹》中的趙小雲;還有人說,劉海紅像這個像那個……
劉海紅自己說呢?她說:我誰都不像,我永遠屬於我自己。
第四節 一個探索者的構築——“女老板”人物肖像之四
時下人們對“老板”的稱謂,宛如對“師傅”的稱呼一樣,是一種泛指,涵蓋麵極大。
故而,將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史蓮喜列入“老板”行列,絕無絲毫褻瀆和褒貶之意。
史蓮喜是5年前由天津“團市委”副書記的崗位請纓到“中共天津開發區工作委員會”來的。當時開發區還是臨時黨委,史蓮喜隻是臨時黨委6名成員之一。
那年她36歲。
已逾30歲的女人,堪稱“半老徐娘”。
史蓮喜從年齡說已不算年輕,並且身體也比較單薄。不諳她身世的,初次見麵會以為她是來自江南的水鄉妹。她五官靈秀,膚色細嫩,而且言談舉止又顯得文靜,不像北方婦女一開口像拉響一掛鞭,風風火火。
但是,史蓮喜到開發區來,卻是追逐改革開放的大潮來自願充當“趕潮者”。
當史蓮喜來到開發區不久,才真正了解黨的基層組織的地位和黨員的形象是怎樣與過去在頭腦裏形成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
開發區是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為主的對外開放區域。
——在市裏,國營企業是全民所有製,由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的企業黨組織是企業的政治核心。
一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決策企業大方針是由董事會拍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各種管理是總經理個人說了算。
——在市裏,國營企業的黨組織可以堂堂正正地對黨員和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灌輸。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黨組織卻變成了“地下工作隊”,黨組織的幹部則變成了“地下工作者”,黨組織開展活動隻能通過“工會”進行實施。
——在市裏,國營企業黨員的“黨證”可以堂而皇之地掛在臉上,充滿光榮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黨員卻不敢“暴露身份”,怕被外國老板視為“赤化分子”。
——在市裏,國營企業的黨員往往比一般工人的鐵飯碗還鐵飯碗。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實行的是用工合同製,企業和工人可以雙向選擇,有的黨員則變成“遊擊隊員”。
凡此種種,傳統觀念和新的現實發生了巨大的抵牾和凶猛的撞擊。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她心裏的落差太大了。她感到既有一種不小的失落感,又萌生一種強烈的求索欲望。
有失落就去填補,要求索就不遺餘力去尋覓。
史蓮喜從參加工作起就是通過不斷的求索和鍛打增強自身的素質,優化頭腦中的觀念,強化作為一個黨務工作者的品位力度。
1968年跨入天津國棉三廠時的史蓮喜還是一個稚氣未退的小姑娘。5年紡織工人的摔打和在工人隊伍中的磨練,她漸漸的成熟了。她不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調到廠團委做起共青團的工作來。由於她的執著,她所負責的廠團委被評為團中央樹立的全國優秀基層團委五麵紅旗之一,而她自己也被評為全國優秀的團幹部。幾年後,她被作為年輕的優秀幹部選調到天津市團委。起初任秘書長,一年後晉升為副書記。
她的經曆就這樣簡單。但簡單卻不平凡。
這簡單而又不平凡的經曆,印刻著她不斷追求的痕跡。
那麼,麵對開發區黨建工作出現的新課題,史蓮喜將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唯物辯證法表明,世界萬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堅持在普遍性指導下,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符合客觀實際的方法。”
一個古老的話題,卻又掛著晶瑩的新的思辯露珠兒。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務。開發區的黨建工作隻有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著眼開發區的特點,才有戰鬥力和生命力。”
史蓮喜這種新觀念幾乎是“一步到位”,誰又說她的心態落差很大呢?
“我所以適應得快,主要是在基層工作過,在機關也工作過,基層與機關的互補,求實精神就強一些,所以到開發區後的感覺找得快,容易進入角色。”史蓮喜這樣回答。
史蓮喜進而形象地說:“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國家開辟這麼一塊區域搞試驗,發展外向型經濟,探索中國的工業如何走向世界的路子,但是我認為也擔負著其他方麵試驗的任務,其中包括黨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存在決定意識。開發區的現實不允許我們因襲過去的老路,也絕對不能照搬過去黨建工作並且就是在國營企業也已經證實是‘左’的模式。所以,我們毅然決定甩掉包揪,輕裝上陣,在開發區的黨建工作上,另辟蹊徑,蹚出一條新路。”
於是,史蓮喜率領工委十幾員戰將,經過一番“沉下去,浮上來;浮上來,又沉下去”之後,外商投資企業與原國營企業黨建工作5個主要不同點找到了:其一,所有製不同,帶來了企業黨組織地位的不同;其二,經濟管理體製不同,帶來了黨組織的隸屬關係不同;其三,管理方式不同,帶來了黨的工作機構和黨務幹部的設置不同;其四,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不同,帶來了外商投資企業黨組織建製的不穩定和黨員流動性較大的特點;其五,價值取向不同,帶來了對思想政治工作態度和用人的不同標準。
這五條差異,不正是五條需要披荊斬棘辟墾的棧道麼?
史蓮喜又揮師向這些“棧道”進軍。
他們辟墾的第一條“棧道”,是建立一套基層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構。
一叫公開化。在做好宣傳解釋、幫助外商解除疑慮的前提下,公開地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機製,公開地開展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叫兼職幹。在外商投資企業中,一般不設黨的專職機構。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提倡由中方各級行政管理人員中的黨員和黨員工會主席兼任書記。這樣既便於黨的工作、思想工作的開展,同時也避免了與企業生產工作脫節。
三叫工委統一領導。開發區內由三資企業黨組織關係及相應的思想政治工作體係,均隸屬工委領導。這樣一方麵有利於加強領導,另一方麵也有利於工委和區政府機關一起幫助企業協調各方麵的關係。
四叫有章可循。例如製定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製度,黨的民主管理製度,黨員生活會,黨員自我學習每季答卷製度,評比表彰先進黨支部和優秀黨員製度等等。
他們辟墾的第二條“棧道”,是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中心任務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為“一連四群”。即教育外商投資企業的黨員,要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同企業的發展昌盛緊密聯係在一起,並且“以開拓進取精神帶動群眾,以若幹實幹精神影響群眾,以無私奉獻精神激勵群眾,以清正廉潔精神贏得群眾”。
二為“你中有我”。一方麵針對某些職工存在的雇傭觀念、一切向“錢”看的思想,進行“當合資企業好員工”的教育;另一方麵,與外商通過充分協調解決職工勞動保險、待業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基金保險等關係到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極大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這樣做,證明經濟中有思想,思想中有經濟,精神與物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為“爭光爭氣”。在三資企業中,中外方員工處在一起,由於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不同,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他們教育中方員工“四項原則要記住,改革開放走正路,友好合作心有數,國家利益要維護”,並牢記國格人格,為國家爭光爭氣。
他們辟墾的第三條“找道”,是強化外商投資企業中的法製觀念。
一曰“以內貫法”。即要求企業黨組織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堅持在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並通過合法渠道和積極的工作,保證監督《中外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三法在企業中貫徹執行。
二曰“軟硬都來”。要使開發區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必須既抓“硬件”,又抓“軟件”。堅持法治,就是創造最良好的“軟件”投資環境,外商投資者希望開發區堅持法治,避免人治;而中方員工,也有一個知法、懂法、守法、以法維護自身利益的問題。他們通過不間斷的法律普及教育,以法辦事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蔚然成風。
他們辟墾的第四條“棧道”,是大殺機關作風和行政化傾向。
一殺“一陣風”。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抓抓停停,缺乏係統性和戰略性。
二殺“一刀切”。不看企業實際情況,要求企業黨的工作“齊步走”,內容一個樣。
三殺“一模式”。方法單一呆板,缺乏靈活多樣。
四殺“大呼隆”。一說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各部門都開會,都布置,千條線穿一根針,為企業增加負擔。
五殺“孤軍戰”。不善於發揮經營管理部門和工會等群眾團體的作用,而是單槍匹馬,不注重協同作戰。
他們辟墾的第五條“棧道”,是適應外商投資企業的特點開展活動。
一是業餘小型。
二是靈活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