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讓我寫譯者序,有點緊張,並不是不喜歡這本書,是有點擔心,怕自己寫得不到位,不能更好更準確地表達出丘吉爾寫的這本二戰回憶錄,但有些話還是想寫寫。

1953年,瑞典文學院作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把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在任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盡管丘吉爾的文筆不錯,早年也發表過長篇小說,但是瑞典文學院絕不是單單因為純文學的原因,而是為了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卓越功勳。可以說,一位戰爭中既能坐鎮指揮前線,在戰爭結束後又能拿筆親自記錄下這場戰爭的人,理應獲此殊榮!

丘吉爾是與反法西斯的鬥爭及勝利緊密相連的。戰前,他就以其遠見卓識一眼看穿了希特勒的種種陰謀詭計,強烈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二戰初期,為了籌措軍費,英國被迫出售海外投資和海外軍事基地,喪失了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一係列戰略立足點。回憶起雅爾塔會議的時候,丘吉爾詼諧中不無辛酸地說道:“一邊坐著饑餓的俄國北極熊,另一邊是強悍的北美野牛,夾在中間的則是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作為二戰中盟軍方麵的重要參戰國,英國是歐洲唯一一個從頭到尾都在和法西斯進行武裝抗衡的國家,幾乎所有歐洲的流亡政要和抵抗力量都在英國。如果沒有英國對法西斯的強硬立場,敦刻爾克大撤退和後來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很多條件都不複存在。沒有了英國這個盟友,美國對德國少了一塊重要跳板。

因此,可以說丘吉爾帶領英國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本書是從丘吉爾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節選出來的,是精選本。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8—1954年之間創作完成。原文6大卷共300多萬字,全部通讀下來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此,編輯和我商量,節選其中的精華部分,以時間順序進行整理,精心挑選了二戰中重大的曆史事件,前後連貫,使之渾然一體,在有限的篇幅中盡可能地向讀者提供更多更豐富的二戰史料。

如果你對二戰軍事、政治細節很感興趣,想對二戰前後的曆史有個大致了解,做個脈絡梳理,又不想看大段引文和數據,那麼這本書便是你想要的。

李慧泉

2017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