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澈不屑道,“惠妃的嘴總沒個消停的時候,看來上次的教訓還不夠啊。”
所謂宗婦,是一族之長的妻子,能夠代理族長維持宗族體麵的婦人。
放在皇家,除了皇後,便隻有太子妃才能擔得起這般讚譽,惠妃這樣說,也不怕捧殺了未來的大福晉。
或許她知道,隻是並不在意罷了,到底不是自己的女兒。
惠妃又想娶個家世高的進門,給兒子增添助力,又不想媳婦娘家強勢,壓了她這個婆婆一頭,世間哪有這麼好的事?
所以她可不就得想出些歪門邪道,提前打壓人家姑娘一番了?
對於惠妃的做派,如澈萬分看不上眼,不過娶媳婦是人家的事,她也不好插手更懶得管。
如今讓她憂愁的,是太子和胤禪的矛盾愈深,自從去年頒金節被惠妃挑撥之後,兩人可就再沒單獨說過話。
過年的時候,胤禪拎著禮物前去拜會,結果隻得了幾句不冷不熱的祝詞,便被端茶送客,請出了毓慶宮。
皇宮裏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孩子,更何況太子今年已經十四,胤禪也十三了,已經能夠開始為了前程打算。
如今他們一個是先後嫡子,冊為太子,一個是當今元後嫡子,有富察家撐腰,私下的爭鬥從來沒停歇過。
到了他們的位置,已經不是想不鬥就能和平相處的,底下的人各有各的想法,甚至不乏自作主張,揣摩“上意”之輩。
若是太子手下的人無緣無故開罪了胤禪底下的人,他是要忍讓還是還回去?
忍讓是下下之策,要是他悶不吭聲,隻會讓人覺得他沒有血性,連手下人都護不住,不說胤禪對皇位的確有些想法,就算他沒有,也不能當個窩囊廢,被人打到家門口也不還手吧?
所以他隻能反擊,這樣一來,雙方的爭鬥拉大,矛盾隻會更加深刻。
況且,康熙本人肯定也不想看到他們兄友弟恭,臣下和睦的場麵,指不定在背後攛掇了多少事呢。
所幸兩人有著自小到大的情分,就算立場對立,也不會使出太狠的陰招來,一直不鹹不淡地相處著。
惠妃的幾句話,卻是將他們的嫌隙擺在了明麵上。
胤禪向來通透,似乎也明白遲早會有這麼一天,在見到太子哥哥的態度變化後,他也隻消沉了一會,便去永和宮看望十二和十三兩位阿哥去了。
這也是如澈交代他的,十三自不必提,為人赤誠有幾分俠氣,為臣本分,兢兢業業,越早拉攏越好。
而十二阿哥,雖說因為出身沒加入奪嫡之中,可他能夠安然活到乾隆時期,並在當時朝堂上也擁有不俗地位,能是什麼簡單角色?
可以說,十二和十三,就是如澈提前給胤禪找好的左膀右臂。
至於前頭的幾個,恐怕近幾年都不會安分,更不會甘心居於人下,這時候拉攏,隻會做無用功。
其實如澈一直覺得神奇,按照出生,九阿哥是宜妃之子,十阿哥更是滿洲大族鈕祜祿氏的兒子,這兩人一個比一個尊貴,卻死心塌地跟在八阿哥身後,端見其魅力有多大了。
難怪雍正上位後,仍然對這個弟弟充滿怨念,說他巨心奸詐,對秉性聰慧有膽識的人,便使用百般計策籠絡,對愚懦無能的人,就恐嚇引誘,故而不少兄弟官員全執迷不悟,才會“墮其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