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恒星、星雲、熵、基因,空間能否彎曲,為什麼火箭會收縮。的確,在這本書中,我們會討論所有這些話題,以及其他許多同樣有趣的話題。

這本書的最初目的是收集現代科學最有趣的事實和理論,從微觀和宏觀角度讓讀者了解科學家目前看到的宇宙整體畫麵。在實施這項宏大計劃時,我並不想講述所有故事,因為我知道,此種嚐試一定會使這本書成為多卷本百科全書。同時,我對於書中的主題進行了選擇,以便簡略地審視基本科學知識的各個領域,不留下任何死角。

我在選擇主題時依據的是重要性和趣味性,而不是簡潔性,這一定會導致某種不均衡。書中的一些章節非常簡單,小孩子就能看懂,另一些章節則需要一點專注和研究才能完全理解。不過,我希望外行讀者在閱讀此書時不會遇到太大困難。

你會注意到,這本書最後一部分“宏觀宇宙”的篇幅比“微觀宇宙”要短得多。這主要是因為,我在《太陽的出生和死亡》和《地球傳記》①中已經詳細討論了宏觀宇宙的許多問題,在這裏進一步詳加討論將是一種乏味的重複。所以,在這一部分,我隻是簡單講述了行星、恒星和星雲的物理事實和現象,以及它們所遵守的定律。由於過去幾年科學知識的進步,我們可以用新的視角看待其中的一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會討論得更加詳細。根據這一原則,我特別關注了最近人們提出的“超新星爆發”(大型恒星爆炸)由“中微子”(物理學已知的最小粒子)引發的觀點。我還特別關注了新的恒星理論,這種理論推翻了目前被人接受的觀點,即行星來自太陽和其他一些恒星碰撞,並且重新確立了康德和拉普拉斯幾乎被人遺忘的古老觀點。

我要感謝眾多藝術家和插畫家。經過拓撲變換(見第三章第二節),他們的作品構成了書中眾多插畫的基礎。我尤其要感謝年輕的朋友瑪麗娜·馮·諾伊曼。瑪麗娜聲稱,她在各個方麵比她著名的父親②更有知識,這當然不包括數學。她說,她對數學的理解隻能和父親打個平手。她閱讀了本書一些章節的手稿,並且告訴我,有許多內容令她難以理解。我最初想把這本書定位為兒童讀物,瑪麗娜的話使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G·伽莫夫

1946年12月1日

①維京出版社,紐約,1940年和1941年。

②此處指約翰·馮·諾伊曼,美國數學家,被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