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黃龍洞
浙江省湖州黃龍山有一罕見的“洞中音樂廳”。敲擊洞中響石,其音如鼓,如琴,如鑼,如流水,餘音嫋嫋,經久不息。這個洞自發現以來,吸引了不少洞穴愛好者前去觀賞。 一九七九年,有兩個旅行家曾對黃龍洞作了實地考察,他們事後說:黃龍山位於太湖之濱,從湖州出發,可乘小汽艇北行四十分鍾,就是響石之所在地一黃龍洞。
進入洞門,從—條緊繞巨石的曲徑迂回而上,眼前豁然開朗,呈現一個氣勢宏偉的洞府,人們稱它為黃龍宮。它主要由大廳和小宮兩個洞穴組成。大廳長四十五米,寬十八至二十米,高二十多米,麵積約有八百平方米。廳內怪石嶙峋,景色奇麗,有的象南極仙翁,持杖而立,笑迎來客;有的如古柳淩空,巍然聳立。特別奇異的是洞中有些倒掛的懸石,擊之有聲,娓娓動聽。從大廳左側,穿過一條彎曲的小道,便來到了“小宮’”。這裏有十個小溶洞互相貫通,洞洞相連,形成了一個猶如鏤空了的“迷宮”。分布在各處已經整理編號的響石,有六、七十塊。這些響石,一經敲擊,便會發出美妙的聲音:有的洪亮悠遠,好似古刹鍾聲;有的當當清脆,宛如錘擊鋼軌;有的咚咚雄渾,恰似金鼓震蕩……。不少響石敲擊後由於這個小宮玲瓏小巧,響石集中,音素豐富,人們稱它為“洞中音樂廳”。
這種以響石為特色的天然溶洞,在我國還是十分罕見的廣溶洞中的鍾乳石為什麼能發出各種悅耳動聽的聲音?它們的生成經過是這樣的:滲入洞內的地下水越往深處流動,它受到的壓力就越大,水中的二氧化碳對石灰岩層的溶解力隨壓力增強而增強,這時候地下水含有的重碳酸鈣溶液就濃。這種溶液一旦從石縫裏流出來,壓力下降,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便迅速減少,多餘的碳酸鈣就會附著在洞頂、洞壁上,在水滴的表麵形成薄薄的鈣膜。因重力之故,鈣膜內積水便衝破薄膜下滴,如此循環下去,附著在洞頂的碳酸鈣薄膜便逐漸往下延伸、加厚,形成直徑幾毫米的鈣質石管。這種作用雖速度緩慢,若幹年才伸長幾厘米,但是年長歲久,石管就越來越粗,中心的空間也隨之增大,最終生成了能響的石鍾乳。倘若石鍾乳表麵的水流在一側流動,便生成了“片狀型”石鍾乳。這些石鍾乳中間的空洞有大有小,四周的厚度有厚有薄,形狀也不一致,石管內充滿了空氣。所以,每當人們用木棒或石塊敲擊,便會發出音晌;按鍾乳石的大小或長短順序敲擊,音響效果就會隨之改變,演奏出你所客愛的耿曲。加之溶洞本身又是一個天然的音箱,其聲在洞中迂回振蕩,五音就更加優美動聽,使人“如聽仙樂耳暫明”。不過,百聞不如一見,隻有身臨其境親手一擊,方知它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