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追夢路上 不忘初“芯”(1 / 1)

中興事件之後,倪光南又一次出現在聚光燈下。說“又一次”可能不太準確,倪光南其實一直都在聚光燈下。

倪光南1939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這裏是有名的“院士鄉”,截止到2017年底,這裏已經走出了30位中國“兩院”院士。

從南京工學院畢業之後,倪光南進入中科院計算所,開始了自己為國產技術發展奔波和操勞的一生。

從人生成就上來看,倪光南的履曆足夠精彩。他是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聯想集團唯一的總工程師,其主持研發的聯想式漢字輸入係統和聯想微機,分別在1988年和1992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聯想集團的名稱也是來自倪光南主持研發的聯想漢卡。

現代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成就時,往往會使用一個均等的指標。金錢在大多數時候就充當了這個指標,這一指標是否合理,人們考慮得並不多。企業家有財富排行榜,作家有財富排行榜,明星也有財富排行榜,但科學家貌似還沒有這一類型的排行榜。

倪光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科學家,在他身上,有科研人員的孜孜不倦和篤定執著。他的孜孜不倦讓他接連領軍創造出聯想式漢卡、聯想微機、聯想激光打印機和聯想程控交換機以及諸多造就聯想早期無數輝煌的IT產品,使聯想公司從中關村的眾多小企業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當時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代表;他的篤定執著讓他為自主研發國產技術奔走半生。

為了能夠讓聯想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宛如堂吉訶德一樣衝向風車,最終折了長矛、碎了舊盾,堂吉訶德被連人帶馬甩了出去。離開聯想時的倪光南真像是堂吉訶德一樣,但他不需要別人攙扶,也並沒有就此倒下去。

他並不是堂吉訶德,他所追求的並不是一場夢。如果非要說是一場夢,那也是整個國家的夢,一個隻要努力去做就可以實現的夢。

這個夢就是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從操作係統到芯片,中國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在這兩方麵,倪光南和同事們進行過嚐試,但卻沒有取得全麵成功。大多數人在麵對失敗時會退縮,即使隻是別人的失敗,有些人也會止步不前。

倪光南沒有這樣,但卻發現大多數人麵對核心技術研發的困難時都有些猶豫不決了。在這一階段,倪光南開始將自己的角色從身先士卒的勇士轉換成為搖旗呐喊的助推者,這並不是退縮,而是一種新的探索。正如魯迅先生覺得手握手術刀無法拯救國人一樣,轉而去用更為尖銳的筆鋒來喚醒“沉睡的人們”。

當然,這一角色的轉換也有一絲悲涼和無奈,他何嚐不想繼續在技術的最前沿進行攻關,但少數人的力量總是微薄的,滴水穿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卻忽視了其中的時間要素。對於先進技術的研發,不是你超越我,就是我甩開你,滴水穿石的功夫在這裏並不好用。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實是,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傑出科學家卻變得越來越少,尤其年輕的科學家少之又少。這裏麵的原因並不好用一言半語來解釋清楚,但可以想象,長此以往,並不利於中國技術實力的提高。

倪光南的呐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他對於未來技術發展的預判,更多來自自己的親身經曆。他的人生經曆恰恰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一無所有,到自主研發,從處處受限,到打破壟斷。了解倪光南的人生經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信息技術產業過去的曆史,以及未來的發展。

本書在介紹倪光南先生的人生經曆之外,還整理了一係列倪光南先生關於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論述和觀點。倪光南先生雖然已年過古稀,但其真知灼見卻依然切中時弊,對當前科技發展潮流的判斷和分析,以及當前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對於當前信息技術發展感興趣的讀者,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