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結緣中科院計算所(1 / 3)

《唐詩三百首》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48062,7152080951034530829,7220723699672943649,6838953725235563527,7255253493642955788,6983297361569123359,6988533058450230308,7267090241637321739,72671088848530340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戰火中萌生的強國夢

鎮海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東北部,它的東麵是舟山群島,西麵有寧紹平原,南麵是北侖港,北麵則是杭州灣。這裏不僅有全國聞名的鎮海中學,同時還有曆史悠久的商幫文化,同時,這裏還是“中國院士第一鄉”。

截止到2017年底,從鎮海區已經走出了30位中國“兩院”院士,而倪光南正是這30位院士中的一員。

倪光南出生於1939年,時值艱苦卓絕、烽火連篇的抗戰歲月,整個中國都處於戰爭的旋渦之中。

尚處童年,倪光南不知道戰爭為什麼發生,但卻可以感受到戰爭帶來的苦難,而逃難似乎成為了自己跟父母唯一能做的事——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也是危險的。

倪光南出生在香港,祖籍寧波鎮海。

1942年6月,日軍進攻香港,倪光南隻能隨著父母輾轉逃難回到上海。

在炮火下成長起來的人,總是對那個時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倪光南來說,從小逃難的經曆是深刻而難以忘懷的。這些難以磨滅的記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國家積弱,就會被人欺淩。他漸漸明白,一個國家隻有富強起來,才不會遭受戰爭的蹂躪。落後隻能挨打,不想辦法進步,就要一直挨打。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倪光南告別了自己顛沛流離的生活,開始進入錢江小學讀書。在同一時期,大洋彼岸已經開始了計算機時代。馮·諾依曼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在二進製基礎上的現代存儲程序計算機概念。在1944年到1945年之間,馮·諾依曼創造了現在使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

到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誕生。隨後,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電子設備的體積開始不斷縮小。1952年,第一台大型計算機係統IBM701問世。1964年,第一個采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計算機係統IBM360係統誕生。直到1981年個人計算機誕生,可以說,倪光南成長的時代正是計算機飛速發展的時代,但倪光南最初接觸到的卻不是計算機。

剛剛進入錢江小學讀書的倪光南並不知道當時世界上發生了什麼,由於性格內向,倪光南總是給人一種沉默寡言的印象。除了學習,倪光南還喜歡背誦《唐詩三百首》,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記憶能力。他說:“我並沒有文學細胞,隻是喜歡而已。我背詩的另一個目的是鍛煉記憶力,因為我看到有些書上是這麼說的,不論是否有充分的根據,多動腦筋總是有益的吧!”

小學畢業之後,倪光南進入複興中學學習,在這裏他學到了很多治學和做人的道理。更為重要的是,從小喜歡動手的他,在中學期間學習了很多手工製作,這對於日後他從事工程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幫助。

描述到這一方麵的內容,倪光南說:“我們那時候不像現在的學生有這麼重的負擔,我們有一些課餘活動小組,有做航空模型,有做小電機,做收音機,這樣鍛煉了動手能力。我是做工程的,動手能力挺重要。”

倪光南後來之所以能夠與計算機結緣,也與這些課餘活動有著不小的關係。倪光南很喜歡動手實踐,經常會自己組裝礦石收音機。礦石收音機是指用天線、地線、基本調諧回路和礦石來製作檢波器而組成的沒有放大電路的無源收音機。這是一種最為簡單的無線電接收裝置,但在當時,這也算是一個稀罕物件了。

最初,倪光南所組裝的多是單管收音機,在玩膩了單管之後,開始嚐試組裝2管機、3管機。到了高中,倪光南依然沒有放棄這項愛好,而這時,他組裝的礦石收音機已經達到了7管,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高級的收音機了。

倪光南之所以喜歡組裝這種礦石收音機,主要是因為這個動手的過程,能夠讓自己的大腦得到鍛煉。事實上,正是這個動手的過程,讓倪光南對無線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對無線電的興趣與日俱增,倪光南最終決定報考“南京工學院無線電係”。

在當時中國的大學中,工科院校最好的就是南京工學院,而無線電係又是南京工學院中最熱門的係。可以看出,在學習方麵,倪光南對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最終,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倪光南得償所願進入南京工學院。

從1956年秋天開始,倪光南便進入了南京工學院學習。南京工學院是現在東南大學的前身,在1952年進行全國院係調整時,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又並入了複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和金陵大學等學校的有關係科,在當時中央大學本部的原址上建立了南京工學院。倪光南所就讀的,就是調整重建之後的南京工學院。

同樣在1956年,同樣是臨近秋天,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立,這也標誌著中國早期的計算機事業拉開了帷幕。作為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學科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我國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誕生在這裏。中科院計算所的主要研究方向非常廣泛,迄今為止,它已經在信息處理、信息檢索、網絡安全、大數據處理、智能技術研究、生物信息計算和虛擬現實技術等方麵展開了研究。

中科院計算所是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伴隨著計算所的發生發展,先後為國家培養了幾百名我國最早的計算技術專業人員,在這裏工作或學習過的院士有二十餘位。隨著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學研究所、計算中心、軟件所和網絡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以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六十多年來,計算所在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2018年底,計算所獲得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27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50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13項),院、市、部級科技獎勵178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16項)。

倪光南與中科院計算所的緣分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一樣。但實際上,倪光南之所以能夠從南京工學院進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很大原因還在於他自己的刻苦努力。

倪光南在南京工學院度過了5年的求學時光,對於倪光南來說,這5年是充實而高效的。他學習了無線電發送接收技術、放大整流技術、脈衝技術、微波技術,同時還接觸到了許多此前從未見過、聽過的陌生領域的知識。

對於在南京工學院學習的時光,倪光南說道:“對我來說,這好比是麵對一座豐富的寶藏,在勘探和開墾的過程中,充滿了無窮的樂趣。”

在大學階段,倪光南最喜歡的就是上實驗課,幾乎每一次實驗他都是最快完成的學生。對於這一點,倪光南略帶調侃地說道:“因為我那時上課完全看不清黑板,隻能靠動手了。”

倪光南的視力確實存在一點兒問題,早在初中時,他的視力就降到了0.4,但即使到了大學他都不肯配戴眼鏡。他將此解釋為是受到了米丘林理論的影響,認為隻要長時間堅持,自己的眼睛也能夠適應環境。

米丘林是蘇聯著名植物育種學家和農學家,蘇聯科學院榮譽會員,米丘林學說的奠基人,他發現了植物幼體對生活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為此,他將一些正在蘇聯南方才能生長的果樹進行耐寒性馴化,最終培養出了可以在北方生長的果樹新品種。

倪光南似乎將自己看作米丘林的果樹,認為自己也能夠通過適應環境擺脫近視問題。為此,倪光南即使在冬天也會故意少穿一些衣服,將其作為磨煉意誌的方法。

倪光南大學時期的刻苦學習為他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當時沒有選擇無線電專業,倪光南可能就要與計算機研究失之交臂。不得不說,在這方麵倪光南是幸運的。從無線電到計算機,隔行如隔山,倪光南最初並不適應。在1958年南京工學院成立計算機係的時候,整個係裏沒有一個學生見過計算機,學生們隻能進行理論學習。

沒有見過計算機的倪光南想象了許多不同的場景。他曾認為有了計算機,就能夠自動將外語翻譯過來,這樣大家不必再學外語了。當時的計算機在中國並不常見,大多數人隻是聽過,很少有人見過,所以很容易將其想象得無所不能。

倪光南也是一樣,將計算機看作無所不能的物件。隨著自身知識水平的增長,以及中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倪光南逐漸認識到了當時計算機的局限,同時也認識到了中國計算機水平的局限。這也更加堅定了他想要進入這一行業的決心。

第二節 初入中科院計算所

1961年是一個平年。辛醜年,也就是牛年。

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

6月17日,中國女子登山運動員西繞(藏族)和潘多(藏族)登上新疆境內海拔7595米的公格爾九別峰頂峰,打破了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紀錄。

夏天,中科院計算所來了位年輕人,他的名字叫倪光南。

當時,倪光南以全5分的成績從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係畢業,被分配到中科院計算所研製外圍設備的第六研究室輸入組工作。最初,倪光南參加了我國自行研製第一台大型電子管計算機(吳幾康領導的119機)的工作,倪光南擔任外圍設備的值班長,負責調機。後來擔任插件(線路)組長,負責設計和改進線路。1964年4月,119機研製成功,倪光南被評為計算所先進工作者和中科院北京地區先進工作者。這時,他已成為所裏小有名聲的“業務尖子”。此後,倪光南主要從事新輸入技術的研究。

當時計算技術研究所大多數是與倪光南年齡相仿的年輕人,7個人被安排在一個宿舍中。剛剛離開大學校園的年輕人,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力量。對於當時的工作環境,倪光南說:“大家工作熱情都很高,工作完了就回宿舍睡覺,睡醒了就接著工作,時間好像都不存在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這種充實更多是因為這些年輕人對當時的工作充滿興趣。那時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剛剛起步,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是創新。這些年輕人與其說是在工作,不如說是在為國家探索一個新的行業、新的領域。

在此期間,倪光南結識並與六室黨支部書記兼主任王中田成為知己。

王中田是一位1945年參加革命的老幹部,他與一般黨政幹部的最大不同是對技術有強烈的興趣,他常說,“我們當領導的,即使不會演戲,至少也要能聽戲”。為此,這個“提著褲腰帶鬧革命”的黨政幹部,變成勤奮學生,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學習技術,他的“老師”就是倪光南。從與王中田的接觸中,倪光南學到了許多優秀品質,特別是王中田不計個人得失、堅持真理的精神給了倪光南很大的教育,兩個人常常在實驗室裏研討技術直到深夜。

當時,計算機輸入手段十分落後,計算所的幾台計算機都采用穿孔紙帶輸入,嚴重地妨礙了計算機的應用。

王中田希望倪光南研究計算機新輸入技術,倪光南欣然從命。從那時起,倪光南就步入研製新輸入技術之漫長曆程。倪光南認為,要改進計算機輸入技術,應該依靠計算機本身。於是,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目標,一是用計算機輔助漢字輸入,二是用計算機識別文字;前者發展為聯想式漢字輸入方法,後者發展為手寫文字識別機。

以下,是倪光南院士寫的一篇回憶王中田的文章:

我的良師益友

——記中科院計算所原六室主任王中田同誌

1961年夏天,我從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係畢業,進入中科院計算所,被分到研製外圍設備的第六研究室輸入組,很快就和室黨支部書記兼主任王中田成了好朋友。

王中田是一個老幹部,1945年參加革命,曾任山西晉中地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1960年10月調入中科院計算所工作,他帶領六室科技人員為計算所自行設計的119機、109乙機、109丙機、013機等大型計算機研製了外部設備。

王主任與一般黨政幹部的最大不同是他對技術有強烈的興趣,他不滿足於做一般的黨政領導,而要求自己能了解技術,他常說,“我們當領導的,即使不會演戲,至少也要能聽戲”。為了在我國計算機的最高學府能夠“聽戲”,這個具有超前意識的黨政幹部老黃牛,變成了一個勤奮的學生。業餘時間,王主任幾乎都用來學習技術,他不恥下問,虛心向科技人員請教各種技術問題。可能是因為我回答問題比較耐心的緣故吧,王主任和我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時間最多。實際上不隻是王主任從我這裏學技術,我也從與王主任的接觸中學到了他的許多優秀品質,特別是王主任不計個人得失,堅持真理的精神給了我很大的教育。我們兩個人,一個是黨政幹部,一個是科技人員,常常在實驗室裏研討技術,談古論今,直到深夜。

2000年7月,王主任不幸去世,當時我和六室老同誌們聚在一起,含淚回憶王主任的生平,我們一起商議後,在王主任的悼詞中加了這樣一段話來寄托我們的哀思:“王中田同誌作為一個黨政幹部,不僅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還以甘當小學生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為廣大科技人員樹立了榜樣,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領導水平。他這樣做在今天看來似乎不足為奇,但在當時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甚至要冒一定的風險。但王中田同誌不計個人得失,堅持真理、崇尚科學,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正確方向,他的這種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每個同誌學習。”

如果是在今天,一個幹部像王主任那樣,如癡如醉地學習科學技術,肯定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王主任這樣做卻遭到了許多非難和指責,甚至被扣上“隻專不紅”“業務掛帥”等帽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揪出來掛上“修正主義分子”的牌子遭到批鬥。後來,王主任因工作調動離開了六室,六室的科技人員一直都很想念他。

在王中田當六室主任期間,他就有遠見地希望我研究新的漢字輸入技術,給了我很大的科研自由度。這樣,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就開始了研製計算機新的漢字輸入技術的漫長曆程。我認為,要改進漢字輸入,應該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智能,從而產生了利用“聯想”功能輔助漢字輸入的設想。1974年我在計算所階梯教室做了一個關於聯想漢字輸入方法的報告,後來,這一創意發展成為聯想漢字信息處理成果。1984年底我們研究所創辦了計算所公司實施所內成果轉化,這一成果就轉化為聯想式漢字係統拳頭產品,計算所公司即以此起家並在1989年改名為聯想集團。我想,如果王主任泉下有知,他一定會為此感到欣慰。

1956年,中國製定了12年科學遠景規劃,將開創計算技術事業作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起來的。當時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麵向全國招募優秀人才,同時依靠從蘇聯獲得的技術圖紙和蘇聯援建的電子管工廠來設計並生產中國自己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