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義貨幣需求與實際貨幣需求。
名義貨幣需求是持幣者在當前價格水平下對貨幣的需求,它以貨幣單位來表示,記作md。
實際貨幣需求是在名義貨幣需求基礎上剔除物價因素以貨幣所實際對應的社會資源及商品和勞務表示的貨幣需求,記作P比md。
二。名義貨幣供給與實際貨幣供給。
名義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間點上不考慮物價因素影響的貨幣存量記作MS。
實際貨幣供給是指剔除物價影響之後的一定時點上的貨幣存量,記作MS比P。
三。馬克思關於流通中貨幣量的理論。
馬克思以完全的金幣流通為假設條件,它的論證是商品價格取決於商品的價值和黃金的價值,而價值取決於生產過程,所以商品是帶著價格進入流通的。
商品價格有多大,取決於需多少金實現它,比如5克金的商品就要用5克金來購買。
商品與貨幣交換後,商品退出流通,金卻流在流通之中,並可以使其他商品得以出售。從而一定數量的金流通幾次就可以使相應倍數價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有,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等於商品價格總額比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
四。費雪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以及兩者的區別。
費雪假設以M為一定時期內流通貨幣的平均數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各類商品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為各類商品的交易數量則有MV等於PT ,P等於MV比T。
這是個恒等式,P的值取決於MVP三個變量的相互作用,不過費雪分析這三個經濟變量中,M是一個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決定的外生變量,V由於製度因素在短期的不變可視為常數,交易量T對產出水平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體穩定的,所以隻有P和M的關係最為重要,所以P的值主要取決於M的數量變化。
雖然費雪關注M對P的影響,但反過來這個方程式也能導出一定價格水平之下的名義貨幣需求量。也就是由於MV等於PT,則M等於PT比V
劍橋方程式是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劍橋學派,在研究貨幣需求問題時,重視微觀主體的行為。他們認為處於經濟體係中的個人對貨幣的需求實質是選擇以怎樣的方式持有自己資產的問題,決定人們持有多少的,有個人的財富水平,利率變動以及持有貨幣可能擁有的便利等諸多因素。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每個人來說,名義貨幣需求與名義收入水平之間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比例關係,對於整個經濟體來說也是如此。因此有MD\u003dKPY。Y總收入,P為價格水平,K為以貨幣形態保有的財富占總名義收入的比例,MD為名義貨幣需求。
兩者的區別是費雪強調的是貨幣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劍橋則重視貨幣作為一種資產的功能。
費雪把貨幣需求與支出流量聯係在一起,重視貨幣支出的數量和速度,而劍橋則從貨幣形式保有資產存量的角度考慮貨幣需求,重視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費雪也叫現金交易說,劍橋也叫現金餘額說。
費雪從宏觀角度用貨幣數量的變動來解釋價格,反過來在交易商品量給定和價格水平給定時也能在一定的貨幣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貨幣需求結論。而劍橋則從微觀角度分析,保有貨幣最為便利,但同時要付出代價,如不能帶來收益,顯然,劍橋中的貨幣需求決定因素多於費雪,特別是利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五。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脈絡
前人重視的是貴金屬,而貨幣主義所說的貨幣,其邊界已是M2或更大的口徑,考察貨幣需求時麵對的具體貨幣形態,以從金到擺脫金,從紙幣到一切可稱為貨幣的金融資產。
出發點從宏觀總量到微觀行為主體的動機,宏觀總量作為考察的出發點是費雪及前人的一貫思路,劍橋學派則是把微觀主體的持幣動機,作為考察這個宏觀範疇的出發點。
貨幣的職能不斷拓寬,僅從宏觀角度考察就隻是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考察角度轉向微觀所研究的就不隻是其流通職能的貨幣,還有其保存價值職能的貨幣。
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向著廣泛而深入的方向發展。不斷納入更多自變量。
六。資產選擇的目的方向和前提條件。
資產選擇的目的是保值和生利。
資產選擇的方向
首先是購買生利的金融資產。狹義的資產選擇就是指金融資產選擇,既可以是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也可以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各種有利息的存款。
第二點是持有現金。現金不能生利也不能保值,甚至還會貶值,但它具有高度流動性,任何其他資產難以代替。
第三點是購買實物資產。以土地,房屋等有保值和升值特性的物品為代表。
資產選擇的前提條件是,隻有當貨幣收入,保證基本消費支出,並有相當的剩餘之後,才可能談到資產選擇是保持流動性還是保值或生利,或者說,才可能有談到按什麼比例在不同目標上進行分配。客觀上必須具備可供選擇的較為多樣化的資產,以便使持有貨幣的居民有對象可選,若把資產選擇看作一個市場,第一個條件講的是市場的需求,第二是市場供給。二者具備資產選擇才得實現。
七。簡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我國的貨幣供給量劃分層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叫IMF,它的劃分層次。
一是通貨,流通中的貨幣。指不兌現的銀行券和紙幣,我國習慣稱現金,M1指通貨與支票存款這兩者的和,我國稱狹義貨幣。
二是貨幣,等於存款貨幣,銀行以外的通貨加私人部門的活期存款之和,相當於各國通常采用的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