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信用控製與間接信用控製。
直接信用控製是從質和量兩方麵,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所進行的控製。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額,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幹預等。
間接控製指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
二。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
道義勸告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發出通告指示或與各金融機構的負責人舉行麵談,勸告他們遵守政府政策,並自動采取貫徹政策的相應措施。
窗口指導是指監管機構向金融機構解釋說明相關政策意圖,提出指導性建議,或者根據監管信息向金融機構提示風險。
三。消費者信用控製和證券市場信用控製。
消費者信用控製是中央銀行根據不同消費信用等級的對象,分別規定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時,第1次付款的最低金額規定提供消費信貸的最長期限,以調控消費信用的規模。
證券市場信用控製是指中央銀行對有關證券交易的各種貸款進行限製規定一定比例的證券保證金率,並隨時根據證券市場的狀況加以調整,以抑製過度投機。
四。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基本內容?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在追求可推遲的實際產出增長高就業和物價穩定時,所采取的用以影響貨幣及其他金融環境的措施。也可以說是中央銀行為實現給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針與措施的總和。
貨幣政策的基本內容有,政策目標,實現目標所運用的政策工具,預期達到的政策效果。從確定目標運用工具到實現預期的政策效果,這中間還存在一些作用環節,其中主要有中介指標和政策傳導機製等。
五。我國關於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的觀點。
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顯然在增長與穩定之間又有主次之分,對我國貨幣政策有以下症狀。
單一目標觀點。又可分為兩種相對立的意見,一種是從物價穩定乃至經濟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出發,強調物價穩定是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另一種是貨幣是再生產的第一推動力,處罰主張以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並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穩定物價。
雙重目標觀點。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應同當時兼顧發展經濟和穩定物價兩方麵需求。強調兩者關係就穩定貨幣而言應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穩定劑,在經濟發展中求穩定,就經濟增長而言應是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既在穩定中求發展,如不堅固,則兩者均不能實現。
多重目標觀點。鑒於經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對外開放的加快,我國政策目標必須包括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均衡,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等諸多方麵。
六。雙支柱調控框架。
旨在通過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相互支持配合,兼顧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雙重目標,在中國人民銀行設立宏觀審慎管理局,標誌著我國開始逐步構建由中央銀行主導的統籌協調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金融宏觀調控體係。
七。什麼是通貨膨脹目標製?
通貨膨脹目標製是一套用於貨幣政策決策的框架。它的含義是一國貨幣當局將通貨膨脹作為其貨幣政策的首要或唯一目標,即擁有無爭議優先權,迫使中央銀行通過對未來價格水平的預測來把握通貨膨脹的變動趨勢,提前采取擴張或緊縮政策,使通貨膨脹維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範圍內。在通貨膨脹控製的比較好的國家,這是貨幣當局認定的不可避免的對調潛在生產力所必需的通貨膨脹率,對高通貨膨脹率的國家,則是當局認定的可能實現反通貨膨脹目標,以實現長期價格穩定。
通貨膨脹目標製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通過向公眾解釋實現其最關心的通貨膨脹目標所需要的代價和手段,也提高了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它是一種高度前瞻的貨幣政策決策框架,也是一種長期貨幣政策目標。它並不排除中央銀行的特殊情況下,以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率和彙率穩定等短期貨幣政策為重心,允許在短期內偏離長期目標。然而多數情況下,通貨膨脹目標製仍是一種偏重於單一目標追求的貨幣政策決策框架,一旦實施通脹率與目標通脹率發生較大的偏離,後者會成為壓倒一切的目標。
八。相機抉擇。
如何處理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的關係,最早的原則是逆風向調節,經濟趨熱,相應緊縮,經濟趨冷,相應擴張。這種模式被稱為反周期貨幣政策。
相機抉擇主要是指這種政策思想受到兩方麵批評。一是貨幣主義學派,即不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生活,他們認為由於幹預的時滯性,反周期的幹預會導致周期波動加劇。他們主張貨幣政策應遵循固定的貨幣增長率規則,即單一規則。二是理性預期學派,其認為對於宏觀幹預政策公眾依據預期會采取相應行動,其結果不能實現預定的目標。
現在對相機抉擇概念有否定意義的解釋,即貨幣當局已不同於公開目標的隱蔽目標,來貫徹自己的政策意向。其肯定解釋為貨幣當局有必要針對不同的經濟趨勢調節自己的政策措施,但要求這樣的抉擇應有規則,當今的規則也非單規則,而是在更一般意義上要求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目標的決策中應遵循規則。包括相機抉擇的規則。
九。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
指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並最終實現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
凱恩斯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其最初思路為,通過貨幣供給的增減影響利率利率的變化,則通過資本邊際效益的影響,使投資以乘數方式增減,而投資的增減,進而影響總支出和總收入。
對這個傳導機製分析,它被稱為局部均衡分析,隻顯示了貨幣市場對商品市場的初始影響,考慮到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之間循環往複的作用,遂有進一步的一般均衡分析,假定貨幣供給增加,產出水平不變,利率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資,並引起總變出增加總需求的增加推動產出上升,這與原來的分析一樣。
但產出上升提供了大於原來的貨幣需求,如果沒有新的貨幣供給投入經濟生活貨幣供求的對比,就會使下降的利率回升,這是商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作用。
利率的回升,又會使總需求減少,產量下降,貨幣需求下降,利率又會回落,這是往複不斷的過程,最終會逼近一個均衡點,在這個點同時滿足了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要求,在這個點上可能利息率較原來的均衡水平低,而產出量較原來的均衡水平高。
貨幣學派認為利率在貨幣傳導機製中不起重要作用。他們更強調貨幣供應量,在整個傳導機製上的直接效果。
貨幣供應量變化直接影響支出,因為貨幣供給,貨幣主義把它視為外生變量,貨幣需求有其內在穩定性。當做外生變量的貨幣供給改變,如增大由於貨幣需求不改變公眾手持的貨幣量,會超過他們所願意持有的貨幣量,從而必然增加支出。
變化了的支出用於投資,貨幣主義認為這是江氏資產結構調整的過程,超過意願持有的貨幣,或用於購買金融資產或用於購買非金融資產,直至人力資本的投資。不同取向的投資會相應引起不同資產收益率的相應變動,如投資金融資產偏多,金融資產市值上漲,從而會刺激非金融資產,如產業投資增長,既可能促使產業增加,也會促使產品價格上漲,如此等等。這就引起資產結構的調整,而在這一調整過程中不同資產收益率的比,又會趨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由於貨幣供給作用,支出保持資產結構調整,並最終引起總收入的變動,貨幣學派評價貨幣供給的變化,短期內對實際產量和物價水平這兩方麵均可發生影響,就長期來說隻會影響物價水平,這反映貨幣學派不讚同國家幹預的態度。
較有名的貨幣傳導機製理論有。托賓的Q理論,信貸傳導機製,理論和財富傳導機製理論的。
十。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選擇應注意的問題。
基本標準。
可控性。即是否易於貨幣當局所控製。通常要求中介指標與所能適應的貨幣政策工具之間,要密切的穩定的統計數量上的聯係。
可測性。其含義包括兩方麵,一是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取有關中介指標的標準數據,二是有較明確的定義,便於觀察,分析和檢測。
相關性。指的是隻要能達到中介指標,中央銀行在實現或接近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方麵,不會遇到障礙和困難。要求中介指標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之間,要密切的穩定的和統計數量上的聯係。
抗幹擾性。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常會受到許多外來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幹擾。隻有選舉那些受幹擾程度較低的中介指標,才能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達到最終目標。
與經濟體製,金融體製有較好的適應。兩者環境不同,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政策工具不同,選擇作為中介指標的金融變量也必然有區別。
根據以上幾個條件,尤其是根據前三個條件所確定的中介指標,一般有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準備金和基礎貨幣等。此外,一些國家以彙率作為中介指標。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分類。
根據這些指標對貨幣政策工具反映的先後和作用,最終目標的過程又分為兩類,一類是近期指標,即中央銀行對它的控製力較強,代理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較遠,另一類是遠期指標,即中央銀行對它的控製力較弱,但離政策目標近。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選擇。
利率。通過政策工具來調節,監控市場利率水平。
貨幣供應量。通過政策工具調節且控製貨幣供給增長水平,是指與經濟增長要求相適應。
超額準備金。通過政策工具調節監控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水平。
基礎貨幣。中央銀行直接對基礎貨幣進行調節。
十一。影響貨幣效應的因素。
首先,時滯因素。內部時滯因素,指從政策製定到貨幣當局采取行動這段時間。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的預見能力,製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
外部時滯因素,又稱影響時滯。指從貨幣當局采取行動開始,直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為止的這段過程,主要由客觀的經濟和金融條件決定。
時滯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重要因素。如果貨幣政策能產生的大部分效應能較快有所表現,那麼貨幣當局就可根據期初的預測值,考察政策生效的狀況,並對政策的取向力度做必要的調整,從而使政策能夠更好的實現預期的目標。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應要在較長的時間產生,在這期間經濟形勢會發生很多變化,那就很難證明貨幣政策的預期效應是否實現。
其次,微觀主體的對衝作用。當一項政策提出時,微觀主體會立即根據可能獲得的各種信息預測貨幣政策的後果,從而很快的做出對策,並且極少有時滯,貨幣當局推出的政策,麵對微觀主體廣泛采取的對衝其作用的對策,可能歸於無效。但實際上即使公眾的預測非常準確,實施的對策很快,其效應發揮也要有個過程,也就是貨幣政策仍可奏效,隻是公眾預期行為會使其效應達很大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