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脆弱性和金融風險。
金融脆弱性,狹義上指高負債經營的行業特點決定了金融業具有容易失敗的特性,廣義上是指一切融資領域包括金融機構融資和金融市場融資,中風險的積聚。
金融風險是與金融有關的潛在損失的可能性。如金融市場風險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風險。
金融脆弱性與金融風險的區別和聯係。金融風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而金融脆弱性則是指風險積聚所形成的狀態,是與穩定、堅固、不易受到破壞相對的狀態。
金融風險既可以用於微觀領域,也可用於宏觀領域。金融脆弱性主要用於金融體係的討論,但人們也常常分析微觀金融行為主體的脆弱性問題。
二。金融自由化從哪些方麵激起了金融脆弱性?
利率自由化。長期以來利率自由化被當做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內容。尤其在計量研究中,利率自由化變量常常作為金融自由化的替代變量,但利率自由化也使利率風險突出了。
階段性風險。一旦放開利率管製,長期受到壓抑的利率水平會顯著升高,危及宏觀金融穩定,自由化又使利率水平變動不定,長期在管製狀態,環境生存的商業銀行意識,來為其發展金融工具來規避利率風險。利率水平的驟然升高和不規則的波動性,這兩個方麵加劇了銀行脆弱性,其影響之大,常常直接導致銀行危機的發生。
恒久性風險。即是通常所講的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源自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具有長期性和非係統性,隻要利率管製放開,這樣的風險必然不請自至。
金融機構業務經營自由。金融自由化的另一項主要措施是放鬆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的限製,使金融業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最常見的混業經營是銀行與證券業的融合再廣一點,可以把保險業和實業也包括進來。就強化金融脆弱性來說,主要還是銀證混業和銀行對房地產領域的投資。
機構準入自由。自由化包括放寬金融機構開業的限製。準入的限製使銀行的執照對其持有者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為了保住這種寶貴的執照,銀行關注穩健經營。當自由化改革導致銀行競爭加劇並減少了收益時,特許權價值被侵蝕了,這就會削弱銀行管理風險的自我激勵,並有可能加大脆弱性。
銀行私有化。發展中國家其實有些發達國家也是由於長期實行政府對銀行信貸業務的行政幹預,形成大量不良貸款,但在政府的保護措施下,對銀行的威脅隻是潛在的。一旦實行銀行私有化問題,暴露潛在的金融風險,很容易突然轉變成現實的金融風,波乃至金融危機。
資本自由流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金融危機大多與國際資本在各國資本市場之間的移動有關。資本自由流動所帶來的衝擊,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並不是均勻分配的。在發達的金融體係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中和衝擊,而且其巨大的經濟實力也經得住衝擊。而發展中國家金融體係的成熟程度低,金融調控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低,資本自由流動的不利後果必然表現得更為充分。
三。什麼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類型?
金融危機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利率,彙率,資產價格,企業償債能力,金融機構倒閉數,這些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貨幣危機。指投機中擊導致本國貨幣的對外比值大幅貶低,或同時迫使該國金融當局為保衛本幣而動用大量國際儲備或急劇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