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會盟討董(1 / 2)

兗州刺史劉岱等人發出檄文,曆數董卓的罪狀,起兵討賊擒王,隨後又有數路諸侯響應,到此,奉詔出兵者共十八路諸侯。

第一路,後將軍袁術,一萬大軍。

第二路,冀州刺史韓馥,一萬大軍。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五千兵馬。

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五千兵馬。

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五千兵馬。

第六路,東郡太守橋瑁,五千兵馬。

第七路,山陽太守袁遺,五千兵馬。

第八路,濟北相鮑信,五千兵馬。

第九路,北海太守孔融,五千兵馬。

第十路,廣陵太守張超,五千

第十一路,徐州刺史陶謙,五千兵馬。

第十二路,幽州牧劉虞,五千兵馬。

第十三路,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三千兵馬。

第十四路,上黨太守張楊,三千兵馬。

第十五路,潁川太守李旻,五千兵馬。

第十六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一萬兵馬

第十七路,陳留太守張邈,八千兵馬。

第十八路,烏程亭侯長沙太守孫堅,五千兵馬

袁術和孫堅本來是合兵一處的,但是袁術為了壯大聲勢,便稱為兩路諸侯。至於豫州的潁川太守李旻算起來也是袁術係的部隊。

至於袁術心心念念的曹操目前還在陳留太守張邈麾下,陳留的兵曹從事衛茲對曹操非常敬重,於是散盡家財,招募了兩千多鄉勇,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招募的兵馬合在一處,共計三千。與陳留太守張邈的五千大軍合兵一處,共計八千兵馬。

曆史上公孫瓚和陶謙還有劉虞等人並沒有在這個時間段加入反董聯盟,但是在袁術的蝴蝶效應之下,曆史朝著他無法掌控的方向去發展了。或許在這裏袁術真能看到劉關張也不一定。

廣陵太守張超是張邈的弟弟,他也帶來了五千兵馬,他們三路結成聯盟,共計一萬三千。

山陽太守袁遺是袁紹的從兄,十八路諸侯中,袁家便有三路,聲勢浩大。

而冀州刺史韓馥乃是袁家門生,聽從袁紹的號令。

而烏程亭侯長沙太守孫堅,豫州係的潁川太守李旻和豫州刺史也是袁家陣營的人,不過他們是袁家袁術麾下。

漢室宗親,隻有兗州刺史劉岱起兵響應。劉岱雖有皇室血統,但早已沒落,他能做兗州刺史,完全是因為袁家的幫助,因此,也算袁家的門生故吏。

而陳留太守張邈和廣陵太守張超也和袁家曖昧不清,說起來這十八路諸侯,半數都是袁家的勢力。

“真離譜,這種兩王四二一堆炸的天胡開局居然讓曹劉孫三分天下?”袁術不禁喃喃道。各種討伐檄文早已發出,但是真正大軍的集結速度卻很慢,因為要籌備兵甲、器械和糧草。

而此時袁紹下了命令,兵甲器械由各路諸侯自行準備,糧草由冀州刺史韓馥供應。

此時的冀州民殷人盛,沃野千裏,兵糧富足,足以供應聯軍的糧草。到官渡的時候光冀州就能供養袁紹的十幾萬大軍,而且全都是精銳,要是袁紹想河北光冀州拉起幾十萬大軍都完全絕對沒問題,官渡之戰就是袁紹打完沒多久就去世了,不然哪裏有曹操什麼事。

糧草的問題解決了,各路諸侯行動的速度快了許多。二月初的時候,已經有許多諸侯進入了兗州的境內。

因此,袁紹在下命令的時候,眾諸侯都是無條件遵從,十常侍之亂的時候,袁家兄弟帶兵攻入皇宮擊殺閹黨讓他們兄弟二人政治聲望大漲。

尤其是袁紹,在此之前就被稱作“天下楷模”,經曆了這個之後袁紹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

所以還沒有推選,但袁紹已經儼然成為盟主,唯一能和袁紹一爭的隻有幽州牧劉虞和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但是袁術感覺沒必要,他不想在前期就和袁紹翻臉,其實他們真正反目成仇是在袁紹想立劉虞當皇帝而袁術卻一門心思的打董卓。

然後就是二袁相爭,袁術和公孫瓚陶謙聯盟與袁紹集團亂戰,把中原地區打爛了。

討伐董卓袁術是響應最早的,出兵的準備也是最充足的,他的先鋒孫堅已經抵達了酸棗聯軍所在。

袁術留下袁渙以及劉詳和陳蘭雷薄駐守宛城,招兵買馬練兵強軍。讓他們督運糧草去魯陽。

而讓閻象和張勳等人駐守魯陽,另一邊讓剛剛上任的荊州刺史劉表出錢糧,不是袁術沒有而是我為了你老劉家在前麵浴血拚殺,你不出兵怎麼也得給點錢糧吧?

現在的劉表可還是那個單騎入荊州的劉景升,可不是什麼泛泛之輩,但是能在曆史上留名的沒幾個是泛泛之輩。

而且袁術這次帶走的可是一萬精銳啊,南陽算上孫堅也就幾萬兵馬,幾萬兵馬其中精兵能有多少,要不是袁術有錢最多隻能出幾千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