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述入門功夫的基礎,才能開始練拳習武。
這時才是‘煉精化氣’階段的真正開始,練入門功夫僅是為這一階段作準備而已。
‘煉精化氣’是易骨之道。
按照道家養生術的學說,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之氣。
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陰陽不交,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和,皆是後天血氣用事。
由於血氣盛行,元氣削弱,以致筋骨不能健壯。
‘煉精化氣’的目的,是將人體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之內,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拳術要訣反覆練習,使體壯骨堅,所以又稱‘易骨’。
易骨就是‘換力’。
凡是未練過武術的人,與人較量時所憑都是本力,即身形僵硬之力,又稱蠻力或拙力。
這種蠻拙之力隨著生理機能的衰老會很快消退,並不是武術中所要求的勁力。
勁力是依靠周身協調,以腰為軸,以心為帥,在刹那之間爆發出來的那種彈抖崩爆之力,其勢猛,其速疾,其勁冷脆,猶如迅雷不及掩耳,閃電不及瞬目,擊人立中,跌人立仆。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作用力與物體的加速度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也成正比。
也就是說:作用力=質量x加速度。
這裏所說的崩彈之力,就是指那種獲得了較高加速度的爆發力。這種爆發力必須先蘊而後發,先蓄而後放,不僅速度快,而且富於彈性,具有穿透力,出掌帶風,發拳有聲。
有時可以達到掌風忽忽、拳聲砰砰的速度,令人凜然生畏。
如果僅憑拙力,不管力氣多大,也難以達到這般境地。
崩彈之力主要就是靠身體諸大關節,如肩、肘、胯、膝的猛烈抖甩而發出的。
無論以甚麼部位擊出,它都是全身的合力,要靠全身關節的同步配合,勁力順暢,一發而出。不少拳種都要求出拳時鬆肩沉肘,胳膊不要伸得過直。
站步時要求雙膝微彎,腿不要太直。
其原因之一就是要使肩關節、肘關節和膝關節在發力時保持必要的彈性,增強應變的靈敏性。
練習崩彈之力也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
練拔筋等基本功,隻要柔韌性不是太差,年齡不超過二十歲,
現在楊凡身體年齡正好在十歲左右,而且認真刻苦去練,日日不輟,大約兩三年功夫也就可以說得過去了,但是練好崩彈之力卻要比這更費時間。
比如形意崩拳,動作看來平平常常,簡單已極,不過上半步出一拳而已,而且來來去去都是這樣一個姿式。
可是,如果沒有一天三五十拳的功夫,不經過五六個寒暑,那崩拳是練不出多大名堂的。
明勁練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必預先大富度蓄勢而能發勁,即在極小的空間內單靠關節的抖動就能爆發出力道不小的彈勁,俗稱‘寸勁’。
如敵人猝然襲來,待自己發覺時已近不逾尺,待要撤步退避已然不及,但仍可在這二三十厘米的超短距離內,借肩、肘、腕諸關節的驟然抖動而發勁,以挑、撞、格、擊等多種手法來反擊敵人。
此時雙方距離極近,我之崩彈之力發勁又疾,一發即至,即發即收,未收又發,連環進擊,一秒鍾之內可連續擊出多次(若雙拳同時出擊,一秒鍾內可擊出三次。
若單拳輪流出擊,一秒鍾內可擊四至六次。在三十厘米超短距離內,以雙拳同時出擊的效果較好)。
敵人躲無可躲,退無可退,往往手足無措,而麵部、胸腹部已被重創。
在煉精化氣階段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學會拆拳。
所謂拆拳,就是把武術套路中的攻防動作逐一分解出來,參研其實戰意義。
這種獨立分解出來的一招一式,大都具有很強的實戰性,又稱‘散手’。
許多拳師在授徒時,隻教套路,很少教拆拳。
結果不少人學了幾年拳,對所練拳術中的攻守招式所知甚少,在同人交手時,甚至敗在不會拳術的人手下。
學會拆拳,是武術中技法訓練的關鍵。
對方一拳打來,我或閃或挪,或挑或格,或不招不架,逕直反擊,其中均有法度可循。
我之攻擊對方,或彈踢,或直踹,或橫掌如刀,或甩拳如挑,也都有嚴格的要求,並不像馬路邊小流氓們打群架那樣,不分青紅皂白,胡打亂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