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曾經老城(1 / 3)

蕭勝的目標是大多人都有的目標,用比較官方的話形容一下就是比較普及,那就是讓自己的家人一生幸福、健康、快樂。

他也知道在這日漸利益化的社會,這些簡單的目標就是建立在物質和精神基礎上的。這些看似簡單的目標,要想人人根本不可能。不過他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他、蕭勝可以讓他的家人幸福快樂一輩子,物質享受、精神享受我都可以滿足,我要讓所有人都仰視我!

不過現在這句話蕭勝隻是在心裏說說,就算他現在說出這句話,說好聽的是這孩子有誌氣,說不好聽就是這孩子太自大了,不謙虛。所以他要默默的去做,讓想象都變成事實,讓所有人無話可說。

早上六點,天已經放晴,昨晚的大雨過後,胡同裏杏花白楊柳綠。

蕭勝醒的很早,他爬出自己的小被窩,利索的穿好衣服爬下小土炕。

這時蕭勝家的房子還沒有變動,仍是那間連脊的老房子。他們一家和奶奶、老叔合住在一起。

房子是座老房子,青磚、青瓦、連脊的老式建築,房子的內部格局就好象一個‘田’字,中間的‘十’字就是兩麵交叉的承重牆,牆體分隔開了四個大小不等的屋子;一個屋子是老叔一家四口、一個屋子是奶奶一個人住、一個屋子是大家的公用廚房、剩下的就是蕭勝家這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屋子小住的人卻是最多,父母加上蕭勝姐弟三人一共是五口。

屋子的也擺設很簡單,其實也沒辦法不簡單,地方實在太小了。一張橫貫屋子南北的火炕,炕上東牆上掛著一隻發條座鍾。靠西牆是母親的嫁妝——兩個四腳的雙開門大衣櫃,南牆上的房門正對著的北牆下有一個小櫃子。夏天的時候它上麵放著一台黑白熊貓電視機用來解悶,冬天的時候櫃子會被挪到南牆門口靠土炕的地方,原來的地方要搭一個土爐子用於取暖。

其實90年代的低收入城裏人都比較尷尬,狹窄的居住麵積,噪音和渾濁空氣的汙染,滿是化肥農藥的食物,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這些都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困擾。城裏戶口給他們帶來的隻有鄉下人那羨慕眼光,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好處。直到現在蕭勝都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農村人要削尖腦袋擠進城裏。

反之90年代的農村人有著寬敞的居住麵積,安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和沒有任何汙染的自產蔬菜水果。09年的一張農村戶口就等於一畝半自留地和一個村裏建房子的地號,而這個小小的戶口在09年又成為了大多數成裏人追逐的東西。跑到農村買房子買地的更是不在少數。

蕭勝的家這時候就比較尷尬,20平方米的小屋子住著5口人。姐弟幾個連個象樣的寫字台都沒有。蕭東霞、蕭新每次做作業都是在炕上放個炕桌,家裏人吃完飯他們就接著在上麵寫作業。晚上睡覺的時候把桌子一撤就直接睡覺。這樣的情況老叔家也差不多,不同的是他家那20平方米住著4口人。

前世這樣的尷尬一直延遲到蕭勝上初中,蕭勝的奶奶提出自己離開。父親和老叔把奶奶送到大哥家也就是蕭勝的大爺家,然後老叔兼並了奶奶的屋子,父親留下了公用廚房。並且各家又在北麵多接了一個屋子,才有了蕭勝後來那60多平方米的家。

奶奶最後是含著淚離開這40多年沒出過遠門的家。這些本來蕭勝已經沒有多少印象了,還是後來聽父親提起過,他說自從爺爺去世後這些年奶奶沒有在哭過,那次她卻流下了眼淚,上車前她留了一句話“老頭子,我對不住你,我真的想跟你在一個地方走”。聽到這句話送別的人都掉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