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渼國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
這句話被刻在渼國聖路易紅十字醫院臨終關懷病區大門口的一塊石碑上。十分醒目,往來皆可見。
這裏,就是顧念接下來一年學習和戰鬥的地方。是的,這次到渼國聖路易紅十字醫院學習的課題就是臨終關懷。
華國的臨終關懷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且舉步維艱,發展步步受限且緩慢無比。可是,從全世界的範圍內看,渼國的臨終關懷雖然不是最先發展起來的,但時至今日卻已經很是成熟了。是以,在華國醫學界高層的一致決策下,才有了此次的交換學習。
其實,顧念並不是這批交換學習的唯一一個,華國還有很多大醫院也參與到了此次的交換學習項目中來,隻不過,在聖路易紅十字醫院的目前隻有她一個人,其他的都分散在渼國的其它醫院裏。聽傑西卡說,還有三個華國其它醫院的醫生會來,不過要在大概一個月後。
關於一個月後會來的那三個人,顧念也從程院長那裏有一點了解,那三個醫生均是來自蒼州市裏的兩所醫院。至於來遲的原因,應該與之前的那場疫情相關。而她雖然也參與了那次對抗疫情的戰鬥,但她並非蒼州醫療體係內的人員,所以,因為並未參與後續工作而提前來到了渼國。
渼國的四季時間與華國的相差不大,但也有些微的區別。比如說,現在是華國的深秋,馬上要入冬,可是在渼國,現在是將將入深秋的時候。聖路易紅十字醫院裏麵的綠化景致做得十分好,若不是知道這裏是醫院,恐怕會以為是個私人園林。
看著滿目的風景,顧念望向天邊,微笑,自言自語道:“也不知道那三個人是不是舊相識?”若是的話,倒也有趣。
生活總在繼續,而學習和工作也到了眼前。
初看,渼國聖路易紅十字醫院臨終關懷病區和其他病房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但當顧念知道這些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大多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的時候,她的感官卻被漸漸放大。
她覺得病房裏異常安靜,她發現這裏的病人大多已經無法正常進食,她能深刻的感受到生命在這裏一點點逝去,卻……無能為力。在華國,這類病人大多是被安置在腫瘤外科的,可是,在這裏,卻被安置在了臨終關懷病區。顧念悄悄將這一點記在心中,準備結合實際情況,論證一下在華國將病人如此安置的可能性。
看著這麼多如此接近死亡的生命,顧念的心中開始疑惑,在這裏,再臨終關懷這一領域,她究竟應該記錄一些什麼?應該學習些什麼?難道隻有死亡的氣息?直到她遇見了布萊恩醫生。
布萊恩是一名全科醫生,現在是臨終關懷科醫生,負責整個臨終關懷部門。在布萊恩的辦公室,顧念不經意的在他的辦公桌上看到一本書——《牛津臨床姑息治療手冊》。
《牛津臨床姑息治療手冊》概括了姑息治療學的曆史和流行病學背景,以及姑息治療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發展曆史,著重討論了該領域的主要軀體、心理和精神問題及對症治療,涵蓋了從診斷到居喪的整體醫護內容。這本書是每日忙於治療患者、需要及時獲得重要信息的醫護人員的必備參考書。它概括了姑息治療學的曆史和流行病學背景,以及姑息治療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發展曆史,著重討論了該領域的主要軀體、心理和精神問題及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