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勤政為民二(1 / 3)

三十七勤政為民(二)

隨著秋收秋種的基本結束,上經濟、謀發展、上項目、增財源,擴大農閑時剩餘勞力的就業機會,已成為王天龍和村幹部們思考的重點。經過半年多的調查研究,王天龍已經有了一些思路,那就是圍繞農村上經濟,立足農業謀發展,圍繞農民上項目,根據農時作文章。

農村、農業、農民,簡稱“三農”。它的基本特點一是生產規模較小。一家一戶為一個經濟單位,勢單力薄,難以有大的作為;二是種植結構單一。除了糧、棉以外,其他經濟作物很少,而且投資大、收入低、效益差,挫傷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三是人口密度增加。人口不斷增長,而耕地又不斷減少,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多,農閑時更甚。無事生非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為了保穩定、保發展,他們今天又坐在了村委會的辦公室裏,暢所欲言地討論著增加農民收入,安排剩餘勞動力的良策。通過反複討論、集思廣益,形成了三點共識。

一是抓好文明村建設,形成人心思安、人心思定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老幹部、老黨員、老模範的積極作用,憶曆史、講傳統;利用各種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和身邊的好人好事,樹新風、揚正氣;開展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搞好群眾性的豐富多彩的評優選模活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二是充分利用冬季勞動力較充裕的機會,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今年冬季主要辦好三件事。一是窯坑的治理和引水灌溉工程的建設。二是繼續辦好沙灣村生資門市部和小麥良種繁育工作。三是搞好塑編培訓,使家家有副業、戶戶有收入、人人閑不住。

三是積極發揮本村能工巧匠的作用,讓他們牽頭組建四個公司。一是建築安裝公司,承攬城鄉房屋建設及裝修工程;二是木器加工公司,為城鄉居民訂做加工各種家私、門窗等;三是汽車運輸公司,把全村幾十輛大汽車組織起來,形成聯運優勢;四是建立信息服務公司,及時提供各種有價值的信息。總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沙灣村群眾的共同致富、和諧發展服務。

會後第二天,在村組幹部們的認真組織、積極籌劃下,就拉開了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序幕。

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近二十年來沒有搞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了,乍一提不僅青年人聽著陌生,連老年人也感到新鮮了。過去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指引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冬、春農閑時,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

沙灣村也不例外,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硬是把高、窪不平、溝、壑相連,兔子不拉屎的不毛之地,肩挑、手推治平了。全村實現了農田林網化,大地園田化,基本實現了旱澇保豐收的目標。畝產不僅過了“黃河”,還垮了“長江”,部分地塊實現了“噸糧田”。

可是近幾年來,起土燒磚,起土蓋房,起土賣錢的事連年不斷,使平坦坦的土地又人為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鄉親們看在眼裏,疼在心中。

因而,治理窯坑、恢複種植,是全村人的共同心願。在村幹部們的帶動下,全村男女青壯年都自覺自願地帶著鐵鍁等工具,參加到了治理窯坑的戰鬥行列中,比預先安排的人員多出了一半兒。

王天龍拿著鐵鍁,大聲指揮著黃色的挖掘機,向三馬車、四輪拖拉機、自造裝卸車的車廂中裝著土。十餘輛運土車,在磚廠的土山和窯坑之間來來往往的奔跑著,發出接連不斷的“嘎、嘎、嘎”的怪叫聲。

一車一車又一車的沃土,被運回了窯坑中。崔明軒指揮著青壯年,用鐵鍁把土一鍁一鍁地從車上卸下來,再均勻的平攤在硬邦邦的地麵上,約二十厘米左右。為了防止澇災的發生,胡占禮領著更多的人,從南到北挖著排水溝。

有利當代、造福後代的偉大工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使人們忘記了疲勞,一個比一個幹的歡。就連當年平整土地的老人們,也自發地來到工地,加入到了治坑、造田的隊伍中。王天龍、胡占禮等勸他們早點兒回去,他們就是不肯,還振振有詞說:“活不在幹多少,圖的是找回當年的那股勁兒,那種精神頭兒。”

治理窯坑、在造良田這項利國利民的大事,一開始就倍受人們的關注。王大娘從閨女家回來,路過村南看到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思緒萬千,好似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參加鐵姑娘隊時,千軍萬馬造良田、手推肩挑平土地的情景。往事的美好回憶,使她流連忘返,從窯廠到村中不到二裏地,卻一步一回頭地足足走了有一個多小時。迎麵碰見了馬英梅又嘮起嗑來:“他劉大嬸,你知道嗎?村南磚廠又熱鬧起來了。用個詞說……,叫啥詞嘞?”

馬英梅猜測說:“是‘車水馬龍’吧?”

王大娘打著吸溜說:“不完全對。還有一個詞是說人的叫啥來?”

馬英梅又猜著說:“是‘人山人海’吧?”

“也不對。不過,這個詞挨點兒邊兒,還是覺著大了些。”她提醒說。

馬英梅搜腸刮肚的琢磨著,猛然抬起頭說:“是‘人潮如流’吧?”

“對、對、對,就是它——‘人潮如流’。”

“你倆說啥嘞?”劉大嫂子推開街門走出來問。

馬英梅說:“治理窯坑的事。”

劉大嫂說:“要不是孩子他爺爺非要爭著去,我脫不開身,也早去了。”

馬英梅問:“他王大娘,明兒個村委會組織婦女學編塑料小花籃,你知道不?”

“我剛從閨女家回來,哪能知道?那玩藝好學嗎?”

“聽說好學。”

王大娘說:“好學都行,明兒個咱倆一塊去,到時候我喊著你。”

劉大嫂急忙插話說:“也喊著我,咱仨作個伴兒。”

王大娘笑嘻嘻的答應說:“行,咱仨作伴兒一塊去。”

第二天上午十點鍾,村委會組織的編織培訓班在村委會的大會議室裏召開。參加會議的除王天龍、馮一山、胡洪超外,青一色的女同胞。有大姑娘、小媳婦、中年婦女和部分五、六十歲的老娘們兒,坐了滿滿一屋子。俗話說三個娘們兒一台戲,今兒個這麼多人,就更熱鬧了。熙熙攘攘地說話聲,打打鬧鬧地戲耍聲,胡胡弄弄地逗孩子聲,……不絕於耳,把房子都快撐破了。

閆秀榮擺著手大聲說:“女同胞們靜一靜、靜一靜,現在準備開會了。”她從口袋裏掏出一張講話稿大聲念起來:

“在坐的女同胞們,大家好!

婦女能頂半邊天,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咱們女人也能辦的到。現如今,全國上下人人都為上經濟、上項目、奔小康出謀劃策,想辦法、出點子,咱們婦女同誌也不能落後。俗話說,黑貓白貓禮花貓,抓不住老鼠不是好貓,這道理那道理,趁錢才是硬道理。根據村委會的安排,今兒個咱們婦女組織起來學習編織,就是婦女參加上經濟的開始。希望大家認真聽,好好學,把全村的婦女都帶動起來,為咱村的小康建設作出咱們的貢獻。下麵請咱們的王主任講話。”

閆秀榮帶頭鼓起掌來,其他人也跟著劈劈啪啪地拍起來。王天龍瞅著開會的婦女們都瞪著眼看著他笑,倒有點緊張了,把想好的詞也給忘了。

開會的娘門兒們,瞧著他想說又說不出,憋的臉通紅的難受樣子,“哄”的一聲笑起來。馬英梅打著圓場說:“天龍兄弟別慌,關住門一家人,街鄰市坊的說錯了也沒有人笑話你,咋想的就咋說吧!”

“好。”王天龍拿定主意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可是,過去俺們沒有充分發揮女同誌的作用,埋沒了大家的才華,責任在我,我堅決改正。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改不了,改不了,我,我……。”王天龍搜腸刮肚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詞,逗的婦女們又一次“哄”的一聲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