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光明在前(1 / 3)

四十光明在前

王天龍暈倒住院的消息,牽動著全村大多數鄉親們的心,紛紛到醫院探望。王天龍實在過意不去,決定提前出院回家治療。經過和主治大夫反複要求協商,醫生最終同意了他的要求,第二天輸完液體回到了家。

王天龍這次病倒其主要原因是寒邪入裏,合並肺炎,引起高燒所致。雖然現在體溫基本恢複了正常,咳嗽也輕多了,但是,仍然需要繼續輸液消炎,才能控製住病情的發展。同時注意多臥床休息,直到病痊愈為止。

對醫生的囑咐和要求,王天龍都記在心中,可是他哪能躺的住?村委會討論決定上經濟、上項目、組建四個公司,加快小康建設的事還在醞釀之中;全村的塑編業方興未艾,都需要我們幹部去協調、去組織、去推動。無論如何也要在年底前把這幾個事辦好、辦妥了,才能不耽誤明年的事。否則,就像種地一樣,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他想到這裏,決定馬上召開村委擴大會議。

他的決定首先遭到他妻子的堅決反對,心疼地說:“你為大家的事操心我不反對,但是,絕不在乎一天兩天的工夫。等你的病好了你天天加班幹,我也不攔你。”

他的母親也心疼兒子,接著說:“蘭香說的對。俗話說,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辦事也是這個理,等你的病好了再多幹點兒也不晚。”

胡占禮瞧著他憔悴的麵孔,也反對現在召開這種會議。語重心長的勸解說:“我的老戰友你不要命了?你出院的時候醫生是咋著囑咐你的?你是咋著答應得?你又是如何向我保證的?難道你都忘了嗎?所以,你今天說出大天來我也不同意。等你的身體好轉了在開也不晚嗎?再說,上經濟、上項目也不在乎三天兩天。”

王天龍理解他們的心意,動情地說:“你們疼我、關心我的心情我理解,但是,今年沒有幾天了,有些事安排不完,落實不了,我心裏實在不踏實。就是在家裏躺著輸液也心靜不下來,還不如叫我把會開了更有利於康複。”

王天龍誠實的道理、堅定的態度,使他們沉默了。沒等他們回過味來,用命令的口氣說:“胡占禮,你馬上通知一下村委和咱們初步擬定的各公司的負責人,明天上午九點鍾在大會議室參加村委擴大會議。”

“是。”他了解戰友的強脾氣,他定下的事,九頭牛也難拉回來,還不如順水推舟,滿足他的要求。於是再次提醒說:“我給你通知下去可以,但是,會議要盡量開的短些,在這一點上你得聽我的安排。”

“中。”

第二天上午在村委會的辦公室裏,村委擴大會議如期舉行。黨支部委員楊金玉也參加了會議。同時還把十五位自薦和推薦的能工巧匠,未來各公司的侯選負責人,也都請到了會議室,和他們共商沙灣村今後的發展大計。王天龍雖然傷病還沒有痊愈,但是,當他看到在座的各位精英精神為之一振,霍霍有神的大眼睛放射著智慧的光芒。他首先代表村委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各位精英,各位老少爺門兒們:

大家好!

今天把各位能工巧匠,各位精英強人,各路神仙將相請來,目的是共商咱們村的發展大計。現在咱們村的經濟條件和一般村相比是較好的,但是,從咱們村的原有基礎看,咱們村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過去和咱們村差不多的那些老典型、老先進,現如今都富的流油了,多數統一蓋了別墅式新農村,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連小轎車也都開進了家。而我們村現在相當一部分家庭,隻是剛剛解決溫飽問題,還有個別戶連溫飽問題也沒有解決。

不看不比,沾沾自喜,一看一比,差之萬裏。所以說,我們沒有一點兒驕傲的理由,更沒有任何驕傲的資本。明恥而奮進,知道落後而奮起直追,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因此,希望同誌們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為沙灣村美好的未來獻計獻策。我和村委會的幹部們一定洗耳恭聽。”

王天龍的民主作風和誠實可信的態度,使與會者倍受鼓舞。尤其是他帶病工作,公而忘私的敬業精神,以人為本、一心為民著想的崇高品質,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認真討論起來。

王天龍一邊認真聽著大家的發言,一邊做著記錄,有時還不斷地插話詢問情況,直到問明白為止。大家提出的許多好點子、好主意、好建議、好項目,不僅使幹部們開闊了視野,增強了信心,也對未來有了初步的發展思路。最後經過協商確定了各公司的臨時負責人。村幹部也明確分工,到各公司協助工作,並要求各個公司年底前,拿出具體的實施規劃和行動方案。

散會後,王天龍邁著沉重的腳步回到家,已經是下午一點多了。孫醫生給他輸上液體,在回來的路上看見一輛掛著“新聞采訪”的白色《桑塔納》轎車於他擦肩而過,拐進了胡希能住的大胡同裏。孫醫生用蔑視的眼光瞅了它一眼,自言自語地說:“吃喝隊,吹鼓手又來了。”

他的猜疑並非空穴來風,是幾年來不少領導幹部以下基層調查研究為名,大興吃喝玩樂之實的真實寫照,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有的甚至在生活作風上很不儉點,群眾說他們“村村都有丈母娘”。

而部分記者們隻會看領導的眼色辦事,黑的可以說成白的,死蛤螞也能吹出尿來,老百姓說他們除了閉著眼瞎吹沒有別的能。今兒個他們來到沙灣村,估計也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不信,你就騎著毛驢看唱本——走著瞧。

事情是這樣的。沙灣村的群眾在村委會的領導下,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事不翼而飛,傳到了縣委領導的耳朵裏。這種典型正好與當前中央的精神相吻合,在縣委書記楊萬新的親自安排下,宣傳部的領導立即帶著全縣知名度最高的“一枝筆”,坐著車來到胡希能的家門口。

專門等待采訪的胡希能聽到車響笑咪咪地迎出去,看到縣委宣傳部的領導熱情地說:“歡迎、歡迎。”並且和他們一一握著手。等他們走進北屋坐定後,胡希能又是遞香煙,又是沏茶滿水的,可謂忙的腳手不使閑。

他沒有讓其他人參加座談是怕說走了嘴,把他反對建池場的事無意中捅出去,讓他丟人現眼。有心叫翠花參加吧,可是她在家她肯定不來,才一個人忙乎著。

“胡書記。”夏部長喊著他的官名說,“我們今天是奉縣委楊書記之命,專門來采訪你村大搞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事跡的,時間緊、任務中,你就抓緊談談吧!”

胡希能按事先想好的思路,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多小時,說的是滿口流白沫。然後坐著小轎車,陪同著他們來到了平整好的窯坑周圍。電視台的記者們扛著攝像機,跟在比比劃劃的胡希能左右錄著像,並不斷的給他來個放大的特寫鏡頭。

窯坑、池場錄完了,他們又驅車來到了大沙河口,給剛建好的揚水站、地下管道、出水池和“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水錄著像。正在麥地裏澆水的群眾紛紛走過來,沒有等記者們問,主動地向他們介紹起來。

從新村委班子上任以來緊緊依靠廣大群眾,處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時時不忘黨的方針政策,帶領廣大群眾打井抗旱保麥收,帶頭捐款;停磚廠保良田落實國策,不怕艱難;封紙廠除汙染淨化環境,迎難而上;戰火海,虎口奪糧,奮不顧身;暴雨中舍己為人救群眾,任勞任怨;上經濟謀發展帶病工作,勤政為民;……。事事辦在父老鄉親們的心坎兒上。

尤其是說起今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人人臉上充滿了自豪感,爭先恐後的說起來。除對王天龍和新班子大加讚美以外,當然少不了對過去班子的不滿和挖苦之語。群眾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點胡希能的名,但他心裏是啞巴吃扁食——心裏有數。

有個年輕的記者忽然困惑不解的問:“胡書記,群眾老是說新班子、老班子,新村委、老村委,您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書記,請您講一講新、老的區別在哪裏?”

有名的山西尿憋子——好嘴,也被問得無言以對了。大黑臉就像紅薯樣子火烤過了一樣——甜麼嗦的。他擔心事情敗露,急忙催促說:“各位領導們,天不早了,肚子也叫了,咱們還是抓緊回去就餐吧!”

這次采訪的新聞,當天晚上作為縣電視台的頭條先後重播了三遍。第二天金臨縣的報紙也在頭版頭條的顯著位置,刊登了長篇通訊《老樹新枝》——沙灣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大搞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錄。從一個側麵介紹了沙灣村這個老典型,又創出新業績的經過,又一次把胡希能這位老“典型”、老“三級人大代表”吹上了天,成了以身作則,艱苦奮鬥,大幹苦幹的帶頭人,給實事的真相開了一個絕妙的大玩笑。而記者采訪鄉親們澆地時,對王天龍和新村委的讚美之聲卻不翼而飛了。

特別是在報導治理磚廠窯坑這件事上,同是那個“一枝筆”,半年前還為磚廠搖旗納喊唱讚歌的他,今天搖身一變,筆下生花,又把建磚廠破壞耕地、有辱祖宗、有虧於後代的罪惡批的淋漓盡致,皮無完膚,一無是處。同一件事,同一個記者,不到半年的時間,前後截然相反的兩種報道態度,成為全縣人民茶餘飯後的笑談。

沙灣村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事跡,先後在各級報紙刊登後,黨支部書記胡希能再次成為各級領導和記者們關注的焦點。隨著各級領導不斷前來視察的活動,各級電視台、報社、刊物的記者們也紛至遝來,又是錄像,又是采訪,又是錄音,……,胡希能成了大忙人。電視裏有影,廣播裏有聲,報紙上有名,儼然是沙灣村大搞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第一“功臣”。

春風得意的胡希能今天早麼早的吃過晚飯,坐在沙發上,搖開電視機,調到了省電視台第一頻道。他知道今兒個省台播放他的專訪節目,他要親眼瞧一瞧他在電視中的“偉大”形象。同時給趙桂芹打著招呼說:“孩子他媽,過來看會兒電視吧!”

她沒好氣地說:“我沒興趣,你自個兒看吧!”

胡希能碰了一鼻子灰,但並不甘心,解釋說:“今兒個有好節目,是咱沙灣村的事,你能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