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黎
當災難降臨的時候,作家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姿態?
我讚同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先生的一句鏗鏘之言,在災難麵前作家應該像戰士一樣衝鋒陷陣,勇往直前。作家應該比其他人的血更熱(大意)。
“5·12”汶川特大地震兩周年以來,廣元市文聯先後組織作家深入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第一線,創作出《驚天動地》、《幸存者說》和《大援建》三部作品,形成“廣元市抗震救災紀實文學三部曲”。其中,《幸存者說》榮獲第六屆四川文學獎抗震救災特別獎。
《大援建》的創作,從2010年3月啟動以來,參與的作者在兼顧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投入創作。援建廣元的有浙江省、黑龍江省、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省內有宜賓市、瀘州市、自貢市、攀枝花市四地,也有中海油等大型企業和民主黨派、社會組織等。愛的力量在這片曾經遭受磨難的土地上會聚生長。僅浙江省對口援建,就在青川縣設立了39個援建指揮部,36個鄉鎮都有工作部門,派駐援建幹部332人,援建大軍10000多人,所有的工程都是“交鑰匙工程”。在項目實施中,有“規定動作”,有“自選動作”,涉及的人和事很多,僅創作資料就打印了數千頁。
黑龍江、港澳、省內四地、中海油等眾多援建力量亮點紛呈,采訪和寫作的工作量很大。六位作者一腔熱血,情傾援建,無一人談條件講價錢,盡心盡力擔負起創作的重任。經過近半年可以說是爭分奪秒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約70萬字的紀實性作品。我們並非專業作家,作為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深知自身的水平和大題材應有創作高度的差距,更由於時間很倉促,采寫、編校過程中疏漏難免。我們之所以仍然要把這些作品虔誠地捧獻給讀者,在於其記錄的真實和完整,在於字裏行間飽含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所迸發的堅韌奮進力量、血脈相連的同胞深情、天地動容的感恩情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些作品的寫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在火熱的抗震救災、災後重建一線,援建者和創作者一起見證著中國力量,感受大愛無疆!
在這裏,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兩年來,這三部作品的創作出版能得以高效快速地推進,這是中共廣元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災後精神家園重建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市委宣傳部主要領導大力支持、熱情指導的結果;是各援建單位、各受援縣區和中央、省、市媒體鼎力相助的結果。特別是對口援建所在地的各指揮部、各級媒體為我們的采訪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在此深表謝意!
曆經了“5·12”,參與了抗震救災作品的創作,我們切實地感受到創作能力、創作水平、思想境界、心胸氣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純淨了心靈,少了浮躁與狹隘,多了淡定和寬容。專注做事,無須計較榮辱得失,擁有了更加陽光與健康的心態。
目前,災後重建已進入一個新的節點,相對於漫長的浴火重生之路,這隻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增強災區造血功能,構建科學發展機製,倡樹感恩文化,升華理想信念,是災區大重建中重要和長久的後續工程。在見證中前行,讓熱血奔湧激蕩,我們期待著在這場新的更加波瀾壯闊的進程中,再創佳績、書寫精彩!
“走過風走過雨四川依然美麗人間真情不息永遠心存感激……”災難向後,生活向前。我們由衷地為祖國、為四川、為廣元更加美好的明天而祝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