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想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生重在過程,而不是山頂的景色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你努力過,奮鬥過,就能證明你的才華,你的能力,結果並不重要,因為命運不一,起點不一,結果說明不了什麼。
一個人寧可追求虛無,也不可無所追求。所謂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經曆了就是一種財富,哪怕這種經曆讓人飽受風霜,我們也不會因經曆過而後悔。
捷徑是彎的一一以退為進的處世法
有一位高僧年事已高,一天,他將兩個得意弟子慧明和塵元叫到麵前,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麵懸崖下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隻見那崖壁極其險峻陡峭,令人望而生畏。慧明先爬,他很快就從上麵滑下來,於是他連忙爬起來重新開始,盡管摔得鼻青臉腫,也絕不放棄……
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爬到半山腰時,因為筋疲力盡又沒有地方可以休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位僧人用繩索把他救了回來。
接著,輪到塵元了,開始的時候他也像慧明一樣屢爬屢摔。當塵元再一次站在山石上,打算再試一次的時候,突然,他放下繩索,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山下走去。
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地放棄了?眾僧議論紛紛。高僧卻默然無語地望著塵元。隻見他來到山下,沿著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穀……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站到高僧麵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布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皆麵麵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道:“寺後懸崖憑人力根本無法攀登。但從山腰處低頭下看,便能看到一條上山的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隻有麵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甚至粉身碎骨。”
高僧將衣缽錫杖傳交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勘驗你們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僧人的鞋子上麵,左三個洞右三個洞,為的是讓出家人低頭看得破。但很多人在欲望麵前,卻很難看得破,因為許多時候我們的眼睛隻盯著自己渴求的東西,很難低下頭來看路。
世間癡情之人,執著於勇敢和頑強的人不在少數,在目標麵前總是摔得鼻青臉腫,最終卻一無所獲。在私欲麵前,我們少的是一份低頭看路的從容,對功名利祿的淡定。低頭並不意味著放棄或信念不堅定,隻是讓緊張的情緒得到穩定和放鬆,讓我們有更多思考和選擇的餘地,從而更有效率地完成看似困難的工作。
有很多人在做業務時總是抱怨現在的業務難做,總是約不到客戶或者電話過去客戶總是拒絕,其實這不是什麼大的問題,隻是大家還沒有學會“迂回”去做事。比如你可以先上網查客戶的資料,確定客戶會不會用到我公司的產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是電話約見。打電話直接給客戶推銷是很難約到客戶的,所以可以先問誰是負責人,如果對方有固定客戶了也不要馬上掛掉,套個近乎建立初步聯係,再找機會去拜訪,如果對方還是拒絕,那就說“順道拜訪”,這樣對方肯定不會拒絕的,隔一兩天再去拜訪,基本算是約見成功了。
兩點之間線段無疑是最短的,但如果你從中間走,就可能有陷阱,或根本無路可行。為人處世也是如此,直截了當很可能會傷到人,所以有時我們需要迂回,需要合作。碰到困難了並不一定非要硬衝,可以從障礙旁邊繞過去,多走點彎路,也許這樣事情才會更順利。
一個男人如果直接對一個女人說:嫁給我吧!那這個女人一般都不會答應,但如果你先請她吃飯看電影,再慢慢相處一段時間,讓她發現你的好,那麼再求婚也許就順利許多了。遠大的目標很重要,但低頭看路也很重要,如果路不好走,就要以退為進,這樣成功的幾率就更大些。
曆史上,有多少人通過“直路”走上捷徑,高官顯位,富貴一生。然而又有幾人名留千古讓後世銘記?都是那些走了彎路的文人騷客,李白,蘇軾等不勝枚舉。我們記住了他們的姓名,他們的思想,“直路”沒有一“直”到底,“彎路”也沒有充滿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