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正是大家種糧食的日子,宋三娘讓宋玉偷偷在村子裏傳起謠言,說旱災就快來了。
“記住,不要讓別人知道是你傳的。”三娘不放心地囑咐宋玉。
“知道啦,放心好了,我有我的辦法。”宋玉向三娘保證絕不會露出馬腳。
於是,宋玉趁大家一起掏鳥蛋的時候,跟一個小孩兒說了旱災的事,跟他說是別的小孩兒告訴他的。再由這個小孩兒一個傳一個,到時候村裏的小孩全知道了。
然後,小孩兒再回去告訴父母,他們的父母再追究誰是第一個說起旱災時,沒有小孩兒能說出來。
小孩子的記憶容易出錯,一個小孩兒說是另一個小孩兒說的,另一個又說是別的小孩兒說的,然後別的小孩兒又說是另一個小孩兒說的……
就是有小孩兒想起宋玉也在場,他也一口咬死不認,反正他沒聽過什麼旱災。
三娘是這樣想的,畢竟大家都是一個村子的。平時雖然有點齷齪,關係也不甚親近,可宋三娘也做不到看著他們活活餓死。
還有一個原因是獨木難行,三娘打算把大家團結起來,一個村子裏的人可以守望相助,一起熬過去。
對於旱災的傳言,有的人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無,可有些人就是不信。聽了流言也不為所動,可把三娘愁壞了。
都說“春雨貴如油”,這個春天沒下雨,已經是旱災的預兆了。
看如今這天雖然天氣晴朗,天空藍得清澈,可在三娘看來卻有一種災難來臨前的平靜。
村子裏因為這個流言搞得人心惶惶,老村長也聽了這個流言。於是,召集村裏男女老少都來開了一個集會。
“對村裏最近的流言,你們怎麼看?”老村長手裏拿著旱煙,時不時吸上一口,眼裏卻滿是憂愁。
“唉,不知道誰傳的,淨搗亂。”一個精瘦的漢子喊道。
“是啊是啊!”眾人附和。
老村長又吸了一口旱煙,沒有表態。
“依我看,確實是有旱災了。”說這話的是村裏的周二爺,按輩分是跟老村長一輩的,是村長的堂兄。
周二爺是村裏種莊稼的一把好手,也是會看看天氣什麼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是如此。一些東西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說清,老一輩人的經驗也都是靠慢慢積累的。
我們的先輩早就會從風向變化、氣溫變化、天氣形式上辨別出幹旱,便於人們提前做好抗旱準備。
沒人相信他,也許有人信了,隻是嘴上不說而已。
“您老糊塗了吧,這天氣那麼好,怎麼可能有什麼旱災呢!”一個尖嘴猴腮的人對周二爺說。
“就是就是!”有些人臉上有些遲疑,可還是附和喊著。
“你們看如今白天熱而不悶,晚上卻格外涼爽,這是幹旱的前兆啊!”周二爺繼續認真地勸說著大家。
“天不悶熱不就剛剛好嗎?”有個年輕人很不屑,“正好涼快!”
“有一句農諺說得好‘日暖夜寒,東海也幹’!”周二爺沒理會年輕人的輕狂,他見得多了,對他們也多了包容,“最近還淨打‘旱天雷’,光打雷不下雨。還老吹風,白天吹晚上也吹,這些都是幹旱的前兆啊!”
看大家還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周二爺失望地背著手,佝僂著腰步履蹣跚地走了回去。
其實這些人也並不是不相信有旱災,他們更多的是害怕旱災。不願意相信,寧可掩耳盜鈴,眼睜睜看著災難來臨,自己卻沒有作為。
看周二爺走了,剩下的人也都是七嘴八舌地說著閑話,他們一個個都不相信有旱災的出現。
三娘終於坐不住了,站了起來,對老村長說:“舅爺爺,您要是相信,就把地裏都種上紅薯。我從鎮上聽到了一些消息,可能真的有旱災來了,旱極必有蝗災,到時候蝗蟲會把糧食都吃光的。”
三娘說完轉身就走了,把時間留給舅爺爺自己思考。
留下滿臉遲疑的村長一家,傻傻愣愣地愣在原地。
三娘讓舅爺爺一家種紅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紅薯耐幹旱,而且渾身都是可以吃的。
紅薯苗吃起來跟蔬菜差不多,紅薯曬幹了可以保存很久。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紅薯產量高啊!雖然紅薯可能沒那麼好吃,而且吃多了燒心,可是能填飽肚子就是最重要,不是嗎!
“爺爺,要不咱們聽姑姑的吧。”周大郎說,“姑姑那麼聰明,咱們聽她的肯定沒錯。”
周大郎一直聽宋玉說他妹妹三娘很聰明,然後也被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