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出嫁後,三娘就一直打不起精神。倒不是因為跟她關係多好,多舍不得她,隻是看清了這封建製度下的婚嫁製度。
雖然宋家人知道她的想法後,一再保證不會隨便把她嫁出去,會讓她點頭答應了,再把她嫁出去。她也還是高興不起來。
就這樣,她沮喪了好幾天,調整好心態才終於好了一點。
她覺得,傷心就應該用美食來治愈啊。
於是,她想到了地窖裏的大量大豆。除了榨油,應該還有別的用處吧。
三娘想起,在她那個世界裏,豆製品很早就有人做了。
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還稱豆腐為小宰羊呢。因為他們認為豆腐的白嫩,還有營養價值可以跟羊肉相提並論。
想到這裏,三娘饞得舔了舔嘴唇。
要知道,我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腐製品的國家。
豆腐的起源,還要追溯到漢代。
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製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鬥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裏做煎餅吃。
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這就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
他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
後來,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於,用原始的“自澱法”創製出最早的豆腐。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就始創了豆腐術。
他曾召集大批方士,去改進了農民製豆腐的方法。
最終,采用了石膏或鹽鹵作凝結劑,製作出了潔白細嫩的豆腐。
所以在古時,豆腐就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
到了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
古代泰安城裏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轆轆,一時間豆香四溢。
登泰山去拜佛和遊覽的人都要嚐嚐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
聞名於世的還有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腦、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等。它們也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製品。
豆腐還有很多分類呢!如: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
除此之外,大豆也可以做成豆腐幹、豆腐皮、豆腐腦等;或者還能做成豆腐的發酵製品,例如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
所以,她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折騰這些大豆呢!
真不知道這裏的人明明吃大豆,卻那麼久了都還沒發現大豆的正確吃法。沒辦法,沒人做就讓她來做吧!
三娘把豆子提前洗幹淨,然後浸泡了一夜。
第二天天還沒亮,三娘就起來做豆腐了。
她把大豆放進石磨裏磨,隨著石磨的推動,白色的豆漿流了出來。
三娘正磨著豆子呢,宋良聽著聲響走了出來,他向來都起得比較早。
“二哥,那麼早就起來啦!”三娘朝氣蓬勃地跟宋良打招呼。
宋良也回了一個笑臉:“我這還早啊,你不是更早嘛!”
看著三娘這麼精神,他總是可以放心下來。
前幾天,因為翠花出嫁的事,三娘傷心了好久呢!
“嘻嘻,折騰點兒小東西。”三娘笑嘻嘻地說著。
此時的宋良已經洗漱完畢,正好閑著呢,就說:“我來幫你吧。”
三娘順從地讓開位置,對著宋良道謝:“那就多謝二哥了。”
見二哥忙著,三娘也沒躲懶,走進灶房燒一鍋熱水。
宋良力氣大,很快就把半盆豆子磨好了。
三娘把熱水加入豆漿裏,均勻的攪拌,又拜托了宋良用釘子做了一個十字架。
她在房梁上綁上一根粗麻繩,在麻繩下方又綁上用兩根木棍做成的十字架。最後,在它的四個角綁上紗布,固定好就可以開始了。
三娘把一大勺豆漿倒進紗布裏,然後不停晃動木架子,使豆漿流出。這樣流出來的豆漿就是過濾好的了。
現在的豆漿還不能直接喝,還把過濾好的豆漿煮沸騰。不然,就這麼喝下去會中毒的。
然後,三娘盛出一大盆,在已經沸騰的豆漿裏加上一點糖,就可以直接喝了。她打算等家人們起床了,讓他們當早餐的。
三娘又分出一小盆豆漿,往裏麵加入石膏,再倒進大盆裏攪拌均勻。這一步就是點豆腐了。
做完這一步,三娘用一個蓋子蓋上,然後等它靜置兩刻鍾即可。
三娘用筷子插入豆腐腦中,能立起來就證明做好了。
她留出一大部分豆腐腦,也是當早餐的。到時候澆上紅糖汁,或者做成鹹口的都可以。
其他的就放進模具裏,在上麵放一塊大石頭,壓成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