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那五百畝地前,李雲和眾人放眼望去,除了荒涼還是荒涼。
而李雲知道,他們住在城裏麵,要跑到郊外來種地,就是給自己徒增麻煩。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種地的四周建起房子,慢慢形成村落,才會有規模。
這就需要很多的幫工,不僅要種地,還要修建房屋。
李雲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叫了過來,對他們道:
“你們倆以前在劉家屯的時候,應該也幫別人修過房子吧?”
劉大郎馬上道:“娘,這是自然,我曾幫鄰村兒一戶人家砌過牆。”
古代的農村房子大多是土坯房。
用兩塊木板給做成模具,在中間填充土坯,再用木製工具把土給夯實。
這樣層層加碼,一直到把牆體給豎起來,再架房梁。
而房梁需要的則是椽木,鬥拱,檁木,屋架,掛瓦條等構成的。
缺一不可。
修建房屋的時候,大家的分工也各有不同。
李雲便對他們倆道:
“咱們先看看能召集到多少人。
想來劉家屯的那些人應該也差不多走到千乘縣了。
他們一些可能進了城,一些說不定還在城外徘徊。
咱們出城的時候,是從北門出來的。
等會兒回去的時候,大家就去其他城門去找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同鄉。
還有雖然不是同鄉,但願意和我們一起重建村落與家園的人。”
劉大郎和劉二郎明白李雲的意思。
她是打算把那些流民安置在這裏,讓他們以後也有衣穿,有飯吃,不至於流離失所。
這倒是個好主意。
其實李雲明白的,她可是純粹為了做善事。
畢竟,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隻有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她的日子才好過。
紅豆和她奶奶也明白了李雲的意思,連忙道:“咱們村兒就有不少人是流落到此的,可以把他們也召集起來。”
“行啊,到時候讓他們一一跟我簽合同就是了。”
“娘,什麼是合同?”
“當然是租地種植的合同啊,我之前不是提到過嗎?不能讓他們白種啊,我們也是要吃飯的。”
李雲答得理所當然。
劉大郎點點頭道:“娘說得對,大家都是要吃飯的。
地不能白種,有了收成,總是要表示一些的。”
“對,第一年可以不要什麼收成,到第二年總是要的。”
李雲可以保證他們第一年有收成,到了第二年,就得靠自己了,總不能年年都靠她吧。
其實李雲也知道,光是種蕃茄和青椒,按照如今這個時代的交通情況,最多能輻射到周邊的幾個縣。
也就是說周邊的幾個縣可以把蕃茄和青椒給銷出去。
但再遠一點兒,就不可能實現了。
畢竟這用馬車來運送貨物,再遠的地方送過去,估計這青椒就會壞掉了。
而蕃茄在還是青果的時候就采摘下來,等到一定的時候會自然翻紅。
可蕃茄並不適合長時間運送,畢竟是容易破損的,也不劃算。
到時候豆腐都能盤成肉價錢。
因此,李雲覺得,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