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棉花吐絮開始,總有不同村長來縣衙詢問有關收棉花的事情。
可縣衙沒錢啊,沒辦法,劉二福隻能拉著縣衙裏最有錢的景瑋,一起將村民們拿去賣的棉花全買了過來。
“你不是有錢嗎?”景瑋不想買棉花,買了還得賣,多麻煩啊。
“我家小生馬上就要成親了,家年也要回老家考科舉,我不得留點錢啊。”
“小生和家年又賣書又賣畫,還時不時就能收到朝廷的獎勵,怕是不需要你那三瓜兩棗吧?”
“成親有多花錢你不知道啊?再說了,就衙門賬上那碎銀幾兩,夠墊棉花籽還是夠買藥材種?哪個不是我自掏腰包先給墊上的?”
聽到這裏,景瑋突然有點同情自己的上峰,“說不過你,你就說需要我出多少錢吧。”
“你就說你能出多少錢吧。”
“你要多少我出多少。”
“你出多少我要多少。”
“一兩要不要。”
呃… “二百兩。”
“五十兩,不能再多了。”
“太少了,最少一百五十兩。”
“八十兩,愛要不要。”
“各退一步,一百二十兩。”
“不要拉倒。”
“一百兩,不能再少了。”
“成交。”
“景瑋,你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少年了。”
以前的那個傻小子多好忽悠啊,簡直跟眼前這個狡猾的青年判若兩人。
景瑋讚同的點點頭,“多謝誇讚!可惜我已經是孩子他爸了,是要養家的人,一文錢我得掰成兩半花,一百兩出去,我就要開始節衣縮食的日子了。”
……我真是差點就信了。
劉二福從兜裏掏出一文錢塞進景瑋手裏,揚揚下巴道:“送你了,你掰給我看看。”
景瑋慢悠悠將一文錢舉到嘴邊,呼出口真氣,然後迅速塞進口袋,嘻嘻笑道,“我拿回去掰。”說完便抬腳溜了。
“現在的年輕人成長的也忒快了些,不得了……”
劉二福將兩百兩銀票拿給小生,並告訴他這中間有景瑋的一百兩,讓他負責幫村民收棉花,並開始籌建“星光”。
“星光”因地方不夠又財力有限,首批計劃隻收二十人。
沒成想,才第一日便已收了個滿員,且都是十歲以下的孩童。
而在第二日,“星光”竟收到了第一筆善款,是來自瞿三娘的一百兩。
小生按照劉二福說的,在詢問過瞿三娘後,讓石匠師傅將丁呈兩字刻進了“星光”的功德牆上,排在第二排,並記錄在冊。
之後瞿三娘又往“星光”送了五十兩,還特意說明這是她的嫁妝銀子。
小生知其意,將瞿家三娘四個字刻在了丁呈下麵。
瞿家三娘一時在寧閔縣家喻戶曉,風頭無兩。
可瞿三娘本人卻根本不懼流言,還跟小生說,她要去“星光”幫忙照顧小孩。
瞿三娘是個聰慧過人,又條理性非常強的人,平日裏她帶著貼身丫鬟桃花,幫著小生一起,將“星光”打理的很是妥帖。
當然,“星光”的孤兒也都很懂事,在黑小孩的帶領下,不但力所能及的幫忙做事,還會以大帶小照顧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們。
黑小孩現在也有名字了,跟著他父親姓陳,取名陳星。
陳星這個名字是家安想的,黑小孩很喜歡,於是一拍即合。
“星光”給孩子們提供了安居之所,讓他們有屋能遮風避雨,有飯可食,有衣可穿,還能讀書識字。
這讓有些孩子在短暫的幸福之後,開始變得惴惴不安。
有些好,沒有體會過,並不知道到底它有多好,可一旦擁有,便不想失去,他們害怕再回到以前,那種看不到陽光的日子。
可他們眼裏的患得患失,小生又豈會看不見?
小生取來棉花,教他們把棉花攤成薄片,用工具把薄片卷成棉花撚子,然後開始紡線,紡線時一手拿著棉花撚子纏到錠子上抽線,手臂一伸一縮,依次正反兩方向攪動紡車輪子……
“院長,我們可以和小丫一起做這個嗎?”七歲的哥哥小穀小聲問道。
小生摸了摸小穀的頭,笑著道:“當然可以,到時院長按照你們做多做少,給你們發工錢。”
“嗯。”小穀重重點頭,嘴角抿起一個小小的弧度。
三歲的小丫感受到哥哥的開心,也摸了摸哥哥的頭,笑的眉眼彎彎。
其他小孩一臉羨慕的看著小穀兩兄妹,卻又不敢在小生麵前表現。
有事可做,孩子們對“星光”的歸屬感越來越強,歡聲笑語,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