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還能活多久(2)(1 / 3)

作戰課調集破譯專家,準備對電碼進行破譯,但實際上這些電報根本就不用破譯,因為全都是一些明碼電,內容五花八門,有的抱怨缺少修建陣地的施工材料,以及水泥質量不過關,要求調撥相關器材,有的則說是陣地上水不夠了,請求緊急供應飲用水。

辻政信等人陸陸續續去前線進行了偵察,偵察的結果似乎驗證了電碼內容。哈拉哈河東岸,蘇軍全在專心致誌地修建過冬工事,時常能聽到士兵打樁的聲音,而在哈拉哈河西岸,除了運輸車隊運送“禦寒物資”以外,白天幾乎見不到蘇軍有任何動靜。

大家都放鬆下來,隻有參謀本部情報部的那些“兔子”們仍豎著耳朵,瞪著眼睛。

關東軍司令部截獲的電文被他們要了過去,情報參謀不像作戰參謀,懷疑一切和審查細節是他們的職業習慣。看過電文,這些情報參謀頗感疑惑,認為前線電碼不加密本身就是個怪現象。

難道是施工材料實在太缺乏,飲用水實在太緊張,弄得電報員連編密碼的時間都沒有了?或者,是因為在不毛之地作戰,通訊紀律開始鬆弛?

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假如前麵兩種假設都不存在,那麼很可能是蘇軍在有意識地拍發假電報。

問題是,蘇軍為什麼要造假呢?

真假情報

答案都裝在朱可夫的肚子裏。鬆本的父親告訴鬆本,不要撒謊騙人,這條戒律在戰場上尤其指揮高層並不適用。

朱可夫不是經常撒謊騙人,但必要時他一定會這麼做,而且可以做到極致,早在製定進攻計劃的同時,他就製定了各種迷惑戰術。

蘇軍建有專門的無線電幹擾部隊,在第三次諾門罕戰役中曾建有奇功,戰役結束後他們便奉朱可夫之命,停止了對諾門罕地區的通信幹擾,否則關東軍又怎麼可能截獲到電文?那些明碼電文不用說,全是假的,為的是讓日軍相信,蘇軍將會老老實實地過上一冬。

此外,修築永久性防禦工事,散發小冊子,也都是朱可夫有意為之。除了命令施工隊不停地修築工事,以便讓日軍“眼見為實”外,朱可夫還把一架大功率的音響設備運到前方,二十四小時循環播放,隻放一個內容,就是模擬打樁的聲音,刻意營造大修工事的熱鬧氛圍。

這些都是故意散布的假情報,你要從蘇軍手裏得到真情報,那就比較難了。朱可夫製定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反攻計劃在前線隻有五個人知道,分別是朱可夫本人、軍政委尼基舍夫、政治部主任、參謀長、作戰部部長,所有戰役計劃、命令、口令、文書,統一由司令部的一名打字員負責打印。朱可夫規定,一直到大反攻到來的前兩天之前,所有部隊一律不準進入進攻出發地域,需要潛伏到前沿勘察地形的指揮官,必須要換成士兵著裝。

1939年8月12日,關東軍司令部擬訂了“諾門罕事件處理綱要”,在“綱要”中,提出要在嚴冬季節“確保既得成果”,同時借機摧毀蘇軍戰力,以便使“敵人野心破滅”。

在假情報的蒙騙下,植田、辻政信這些人真的以為蘇軍要過冬了,他們還準備趁蘇軍過冬麻痹時,給以突然打擊哩。

辻政信隨即帶著“綱要”,到前線與荻洲、小鬆原進行協商,最終確定於8月24日對蘇軍發動攻勢,以組織“第四次諾門罕戰役”。

1939年8月13日,在小鬆原的陪同下,荻洲巡視了諾門罕一線戰場,他仍然沒有發現蘇軍有主動進攻的任何跡象,於是第二天就動身去了海拉爾。

“第四次諾門罕戰役”還早,荻洲在海拉爾要處理的,是小鬆原給他遺留下來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比如輜重人員、車輛不足,以及一線士兵老是喝不上水等等。這些問題過多過濫,夠荻洲折騰上一陣子了。

關東軍的眼睛被蒙住了,唯有參謀本部情報部仍對那些假電報持有疑問,他們還偵察出,蘇軍在博爾集亞到蒙古之間鋪了鐵路,隻是列車是否已經通行,具體情況尚未掌握。

1939年8月13日,就在荻洲巡視戰場的當天,情報部向關東軍提供了一份敵情判斷,對已集結於哈拉哈河地區的蘇軍兵力做出了推測。

朱可夫一直在運兵,關東軍始終偵察不到,仍然是因為迷惑戰術在起作用。

所有即將投入反攻的部隊,都是利用晚上或惡劣天氣,才向進攻出發地域集結。從大炮到坦克裝甲,以及其他一些軍用器材,都采取了偽裝分散措施,上麵蓋有用草木編成的偽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