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紹興和議:來自內部的敵人(4)(1 / 3)

當月中旬,宗弼硬著頭皮,搜刮了12萬軍隊,反攻臨潁,再次與嶽家軍決戰。楊再興率300前哨騎兵在小商橋與宗弼大軍遭遇,英勇發動衝鋒,殺敵2000餘人。楊再興陣亡。嶽飛率主力迎戰。嶽雲前後10多次突入敵陣,戰後清點,受傷上百處;嶽家軍的許多步兵和騎兵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沒有一個人後撤半步。在戰鬥高峰期,張憲率本部兵馬趕到,加入鏖戰。金軍不得不主動撤退。

嶽家軍的輝煌勝利,極大地推動了黃河兩岸的抗金形勢。太行山和兩岸的民軍始終配合嶽家軍的作戰。梁興聯絡豪傑義士,在敵後的垣曲、沁水、濟源接連取得勝利,收複了趙州、興仁、懷州、衛州等地,截斷了金軍的後方軍需通道。敵後的義軍紛紛舉著“嶽”字大旗歸附,中原老百姓紛紛拉車牽馬運送糧食支援。而金軍聞風喪膽,蜷縮在城池中,不是收拾細軟準備偷跑,就是聯絡嶽飛準備獻城投降。金軍將領烏陵思謀控製不了部隊,隻好公開宣布:“麻煩大家少安毋躁,等嶽家軍到了我們就投降。”金軍將領王鎮、崔慶、李覬、高勇等都接受了嶽飛的任命,率部脫離金軍。這時金軍大將韓常統率5萬金軍,也聯係嶽飛,願意反正。金朝對燕京以南地區都失去了控製。宗弼還想在漢族中大規模征兵,負隅頑抗,結果不僅沒有征來新兵,連派出去征兵的人也跑了。宗弼哀歎道:“我自起兵以來,從沒有陷入今天這樣的窘境。”他把家屬送回了北方,準備率殘軍撤出汴梁,放棄中原。

形勢一片大好。嶽飛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對部下說:“等直搗黃龍府,我與諸君痛飲!”

嶽飛向趙構報告:“陛下中興的時機已經到了,金賊必亡,請朝廷速命各路兵馬火急並進,發動總攻。”嶽飛自己進軍到朱仙鎮,距東京開封隻有45裏路。他的眼光已經超越了汴梁,在焦急地等待著渡河北伐的命令。

可趙構和秦檜並不像嶽飛那樣樂觀。

他們倒不是懷疑宋軍的勝利,隻是懷疑眼前的勝利能夠持續多久。因此還不如見好就收,讓勝利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停戰求和。

有人說趙構害怕宋軍全勝後迎回哥哥宋欽宗和其他宗室,威脅到自己的皇位。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趙構即位已經超過10年了,在內部的權威已相當鞏固了,不是遽然回歸的親戚能輕易撼動的。想知道趙構喪失鬥誌的真正原因,還要從他的心病入手。經曆10多年風風雨雨的趙構,此時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皇位和一個和平的國家,不想再有任何變動了。秦檜讚同趙構,除了沒有必勝的信心外,取悅皇帝、鞏固相位可能是更大的考慮。

趙構、秦檜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他們知道最不聽話的肯定是嶽飛,所以先急令聽話的張俊、楊沂中等人從淮河撤軍,接著命令韓世忠、劉錡等軍撤回,使嶽家軍陷入孤立;再以“孤軍不可久留”為理由勒令嶽飛退兵。嶽飛上書力爭說:“金賊銳氣沮喪,內外震駭,已經準備放棄輜重,渡河逃跑了。而且現在豪傑雲集,士卒用命,天時人和,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嶽飛不說中原的喜人形勢還好,一說倒讓趙構想到了中原的軍民現在認的都是嶽飛,而不是趙構。那些越聚越多的抗金武裝高舉的都是“嶽”字大旗,而不是“宋”或者“趙”字大旗。趙構的胸中原本就積累著很多對嶽飛的成見、猜忌和不滿。現在嶽飛再一次抗旨,不僅功高震主,而且有成為“中原王”的趨勢。趙構怎麼能不勒令他撤軍呢?

於是乎,後人熟悉的情節出現了。趙構和秦檜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牌,所謂金牌可不是黃金做的牌子,而是朱漆黃金字的木牌。皇帝專用它傳送最緊急的軍令詔令。使者舉著牌疾馳而過,車馬行人見之,都得讓路,一天要走500裏。趙構就是這般急切地要迫令嶽飛退兵。嶽飛悲憤交集,慨歎道:“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對朝廷的忠誠最終戰勝了北伐的壯誌,嶽飛不得不準備撤退。他先佯言要渡河進攻,使金軍不敢亂動,再突然下令撤退。朱仙鎮的百姓攔住嶽飛的馬說:“我們端茶運糧,迎接官兵,人人盡知。嶽將軍走後,我們怎麼辦?”嶽飛痛心地無言以對,不得不延遲五天撤退,保護願意南撤的百姓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