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東漢碑刻中的新詞新義(16)(1 / 3)

《漢語大詞典》收有“周行、周佈”等詞,“周流”失收;“周流”與“周行、周佈”一例,應據補。

【休謁】

○是時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餘裏,休謁往徠,轉景即至,闔郡驚焉,白之府君,從為禦史。(仙人唐公房碑)

○沮縣士民,或給州府,休謁往還,恒失日晷。(析裏橋郙閣頌)

休謁,謂休假謁見。《東漢文紀》卷十六但望《請分巴蜀疏》:“若此非一,給吏休謁,往還數千。”《漢書·楊敞傳》:“其疾病、休謁、洗沐,皆以法令從事。”《太平禦覽》卷六百三十四治道部十五《急假》:“《漢書》曰:‘高祖常告歸之田。’李斐注曰:‘告,請也,言請求休謁也。’”《明文海》卷二百十六序七著述李濂《山西碑刻目略序》:“至介休謁郭有道之墓而蔡邕之隸碑亡矣。”

【接下】

○敬上接下,溫故知新。(金鄉長侯成碑)

○接下施與,投財如捐。(漢成陽令唐扶頌)

○郡將平原高君,深昭其德,以和平元年舉孝廉,除郎中,謙虛接下,冠名三暑。(郎中馬江碑)

接下,即接交下民。先秦文獻已有使用,《書·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後世傳世文獻亦承用不絕,《北史》卷七齊本紀中第七:“於是帝推誠接下,務從寬厚。”《貞觀政要》卷十慎終第四十:“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下達,鹹思接力,心無索隱。”《舊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四十三:“自專綜邊任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宋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四十六:“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五:“奉上接下,一敬一愛,藹乎其睦也。”《日知錄》卷四《人君稱大夫字》:“周公作立政之書,若侯國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並列於王官之後,蓋古之人君恭以接下而不敢遺小國之臣。”

【接比】

○郡又與南海接比,商旅所臻,自瀑亭至乎曲紅,壹由此水。(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

接比,即鄰比、鄰接。同義複詞。《漢書·地理誌》:“本吳粵與楚接比,數相並兼,故其民俗略同。”顏師古注:“比,近也。”《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二銘記《韓愈》:“懼者既息,遷者亦歸,結屋架廬,接比其地,郡守因之名其地為石銘裏。”

【彈貶】

○彈貶貪枉,清風流射,有邵伯述職之稱。(鮮於璜碑)

彈貶,即彈劾貶退。後世傳世文獻僅見零星用例,如《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劉毅》:“由是,毅遂為州都銓正,人流清濁區別,其所彈貶自親貴者始。”

《漢語大詞典》收有“彈黜”一詞,“彈貶”失收;“彈貶”與“彈黜”一例,當據補。

【景化】

○景化既宣,由復夕惕。(樊毅脩華嶽碑)

景化,廣遠深入的教化。“景”有“大”義,《詩·小雅·既醉》“介爾景福”鄭玄箋:“景,大也。”“景化”即“大化”。《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弼茲景化,以贊隆平。”《舊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二十八:“堯詢四嶽,景化洽於區中。”又卷一百四十七:“朕纘承丕業,思弘景化。”又卷一百七十:“器為社稷之鎮,才實邦國之楨,故能祇事累朝,宣融景化。”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猶敬仰”。首舉例為《後漢書·劉愷傳》:“景化前脩。”“景化”的“廣遠深入的教化”義闕收,應據補。

【回貳】

○君幼以好學,治《韓詩》《論語》《孝經》,兼通記傳古今異義,甘貧樂約,意不回貳。(中常侍樊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