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愛情不是女人的奢侈品(2 / 3)

同樣,一個人的總體命運是幸福還是悲慘,會成功還是碌碌一生,並不是由某一件事決定的,不管你當時把這件事看得多麼重要。可能你當時一念之差,會導致直接可見的迥然不同的結果(時間的單向性決定了人生隻有唯一,你能選擇的已經是你正在經曆的)。但如果把每個事件的影響都聯合起來,最終影響你人生的並不是這一個具體事件,而是在一生所有無數的大小事件中,你所有決定的總體趨勢是怎樣。

你的幸福或不幸,或許取決於你意想不到的另一些小事件。而你今天看似不幸的經曆,或許會給你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女人,不要小看蝴蝶效應。在愛情的世界裏,除了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外,還要懂得維持自己的生活,不要忽視身邊的小事,任何名人成功的原因都包括多了一顆比常人細致入微的心。蝴蝶效應在婚姻關係中同樣存在,彼此性格相似,在相處中很容易出現同時爆發的現象,這時需要有一方采取與自己性格相反的做法,改善彼此的關係。你可以從自己做起,你所做的每一個很小的、有意義的改變,都可能會使你們的婚姻關係產生戲劇性的轉變。

當你們發生衝突、沉默冷戰時,不妨先試著讓自己消消氣,然後故意發出一些動靜,例如打哈欠等,讓他感覺到你很想和他和解,但是不好意思主動;或者不說話,但假裝無意中碰觸他的肌膚;或者主動說出一些希望和解的話。對待感情,沒有什麼“妙招”,真誠麵對是最需要的。先停止抱怨吧,試試新的相處模式!

小芬與小勝結婚已經好幾年了,兩人每次生氣吵架後都會長期冷戰,誰也不理誰。小勝這一次吵架後又一次感受到婚姻生活的冷漠,生氣之餘奪門而去,小芬看到這種情況更加生氣,眼淚默默地流了下來。她仔細想過,每次吵架都是因為很小的事情,而每次小勝都沒有讓著她,也沒有花心思去哄她。於是,小芬越想越生氣,情急之下什麼都罵出口,最終夫妻關係越來越緊張,小芬與小勝走向離婚的結局。

其實,夫妻雙方長期生活在一起,日子久了難免會有一些小摩擦,而很多時候,男人又像長不大的孩子,會犯一些小錯誤。“恨鐵不成鋼”的妻子往往還像戀愛時一樣,用冷戰的方法解決問題。事實上,男人的心思並不像女人想象中那麼細膩,他們常常不知道女人為什麼不理他了,一次兩次,他們會耐下心來哄你開心,可是久而久之,他們並不明白你的心意,在家尋求不到溫暖就會出去找安慰。女人該適當地反省下自己的方式,不要總是板著臉或背對著老公;而男人也要知道,老婆娶回家是用來哄的不是用來惹她傷心的,一定要耐心解讀女人的心思,讓夫妻的感情在相互溝通諒解的前提下穩步地前進,這樣才不會產生愛情的蝴蝶效應。

戀愛中付出的不僅僅是感情

不要單純地以為談一場戀愛付出的隻是感情這麼簡單,其實還有很多的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愛不僅僅是彼此的宣誓,更多的是經濟的付出。

愛情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之一,千百年來被人們歌頌讚美。渴望擁有愛情的人很多,可是為什麼最後真正走到一起的人卻很少呢?其實,每個人在尋找自己另一半的時候,就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隱形的標準。對方是什麼地方的人,是否門當戶對,興趣愛好如何等等,都成為了戀愛的壁壘。當然,這也保證了一定的質量。戀愛中付出的不僅僅是感情,很多時候經濟原因也成為戀愛的主導因素。伴隨著現代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戀愛中的人對於浪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贏得對方的歡心,人們往往都會選擇經濟消費來滿足另一半的物質要求。

在封建社會的中國,男女大多是包辦婚姻,而在現在這個信息開放的時代,崇尚的是自由戀愛,這兩個時代的戀愛市場就有著本質的不同。同時,兩個人是否能走到一起,還要看兩個人的喜好。現在大多數的征婚節目中,征婚者們的要求很具體,而現在一個很有時代特色的偏好就是要求男性有車有房。假設一個征婚的女孩同時被兩個男性追求,他們的身材相貌都很好,工作也不錯,然而一個有房一個沒房,女孩就很有可能會選擇有房的男士。

來自視覺上的滿足,是身心愉悅的第一點。接下來就要開始看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了,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經濟上處於弱勢時,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婚後的物質生活。當這些成本的關係可變性很強時,愛情婚姻就成為一種交易,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費品和客戶;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費品和客戶。

小軒參加了著名的電視婚介節目,她發現節目組根據大家的經濟情況分為了若幹組,然後在同組之間進行人員分配。男子組經濟實力最強的配上女子組最富有的,再對比個人相貌,身材等外在條件來作參考。最後符合標準的人是很少的,這就產生了“在對的地點,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這個說法。小軒參加完節目最終選擇與一位經濟實力較強的男士開始了戀愛的關係。

其實,戀愛的成本是巨大的。這不僅包括會計成本,也包括機會成本。現在的男女都崇尚浪漫,燭光晚餐、鮮花禮物,樣樣不能少。薛小姐和康先生在戀愛時就作了這樣一個統計:為了提高檔次,他們經常出入西餐廳,一次三四百元;除了逛公園之外,他們還經常去看電影、看演唱會、買衣服、買禮物;零零總總加起來要花費三千塊錢,這讓薛小姐和康先生感覺有些吃不消,兩人每月的工資都拿去浪漫了,自己能存下來用於投資的錢則少之又少。

不過,戀愛消費還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是奢侈型的,有的人是節儉型的。其實,戀愛消費最終都是為了兩個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目的都是最終的效用。很多時候,僅僅是去高檔餐廳,穿名牌,不一定就會有高效用。經濟學家用經濟學的眼光對女子的情感、戀愛、婚姻問題進行了另辟蹊徑的分析:用經濟學的理論,那就是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告訴我們,隨著同種消費次數的增加,每多花一元錢帶給我們的效用其實是遞減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去了很多次快餐廳之後,就不願再去的原因。

每個人都知道戀愛是需要支付成本的。你要與對方見麵,得犧牲時間;還要請對方吃飯喝茶,為了給對方留個好印象,你還要修飾一番,買件體麵的衣服等等,這些都是直接的成本。你為了追求對方,必然要放棄別的事情,放棄對另一個目標的追逐,這是機會成本。從尋找目標到談戀愛再到結婚,都是耗費成本的過程。如果一個人認為,兩個人在一起帶來的收益很大,足以與預期的其他收益相抗衡時,他的機會成本也許就會相對較小。其次,我們還要考慮戀愛中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指,如果一筆已經付出的開支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具有理性的人隻能忽略它,這種成本就是沉沒成本。戀愛中,總能聽到有人講“我對他的投入太多了,不能自拔了”。我們為對方付出了太多,很可能收不回來。有的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的付出值不值得,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付出了沉沒成本。我們可能因為擔心而變得優柔寡斷。這樣有可能會使我們與現在的愛情“套牢”。殊不知,這樣會帶給我們更大的損失。其實,有的時候放棄才是理智的選擇。在戀愛的時候,我們應當多問問自己,對方是不是值得自己付出,我到底追求什麼等類似的問題,保持一個理性而清醒的頭腦。

不過,有需求就有供給。在大量自由選擇戀愛對象的市場環境中,需求和供給就達到了一個均衡的狀態。當然了,需求和供給也會隨著戀愛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時代背景、個人價值觀等,都會造成戀愛市場的波動。

雖然真正的愛情是純潔至上的,但那需要付出很多,兩個人在一起不可能隻為談戀愛而不吃飯不生活。現實的愛情會麵對很多阻力,現在人們要學會理性地看待它。而人們想理性地戀愛,就要做到不因為悲歡離合傷了自己、委屈了自己,把自己的愛情考慮得長久些,那麼愛情才可能更加長久。戀愛中的很多信息是不對稱的,雙方都會因渴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而努力掩飾自己的缺點。在戀愛的初期,我們更應當警惕這一點,不能拜倒在糖衣炮彈之下。現實生活中,很多女孩兒會為了了解一個喜歡的男生動用身邊的一切資源,不過,在動用資源之前還是要先考慮下是否值得,畢竟搜索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熱戀中的“智豬”博弈

在熱戀狀態或婚姻狀態的初期,“智豬”博弈一般不會使兩個人發生矛盾,兩個人反倒會和睦相處,盡情地享受愛的甜蜜。一方為自己將另一方變得整潔瀟灑而興奮,享受的一方也為有這樣一位關心自己的愛人而陶醉。

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Pigs’payoffs)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大豬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隻豬各會采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兒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隻好親曆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遊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而在生活中,處處都有著“智豬”博弈的智慧。愛情就是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智豬”博弈。一對熱戀中的人依偎在一起,一個對另一個說:“如果世界上隻有咱們兩個人多好?”另一個說:“我也希望是這樣。”兩個人正親熱時,不小心被上帝發現了,上帝說:“不行,還必須有一個去工作。”那麼,男人和女人該如何選擇呢?誰做小豬,誰做大豬呢?

愛情的基礎是物質。那些因為愛情而結合的夫妻,大部分後來都感覺不幸福,反倒那些因為功利而結婚的夫妻,幸福感的比例會超過那些因為愛情而結婚的夫妻。這裏的功利,並不是指功名利祿,而是指愛情所必需的物質基礎。我國有一句俗語“米麵夫妻”,也是說夫妻關係首先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用經濟學家的話說,就是愛情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所以熱戀中的男女們都應該考慮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分工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男女分工是最合理的方式。分工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自身條件互補,男主外賺錢養家,女主內操持家務,共同創造雙方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二是男女結合共同工作,共同賺錢,經濟獨立,AA分明。三是女人持外,外出賺錢糊口;男人持內,在家操勞。

這些都很符合規模經濟的要求,分工合作提高了勞動效率,共同生活降低了生活成本,而且可以維持愛情活動的方方麵麵。男人和女人就是為了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戀愛、結婚並組成家庭的,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生存的感情需要,更是為了滿足自己生存的物質需要。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有錢人的愛情不一定幸福,但是沒有一點物質基礎的愛情,絕對不會幸福。也許暫時還可以,要長久保持絕對不行。在走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人們盡情享受愛情的甘霖,追求婚姻的自由。但是經曆了自由戀愛的洗禮後,卻發現自己忽視了一個普通卻又至關重要的問題:愛情是要以物質來支撐的。

“博弈論”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博弈論”的英文是Game Theory,直譯過來就是遊戲論、運動論或競賽論。在遊戲競賽中,雙方都在想方設法控製或打敗對方,其行為就是博弈。由於博弈理論能夠較好地解決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激蕩人心的研究領域。

如果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待愛情、婚姻問題,博弈理論同樣會閃爍出其光輝的一麵。一場愛情、一場婚姻,實質上也是一場遊戲、一場競賽,在這場遊戲和競賽中,男人和女人都想彼此“征服”或“打敗”對方。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產生愛的火花的時候,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博弈就開始了。

小毅和依依一見鍾情,彼此愛慕,他們最好的策略當然是相互表白。但是他們隻知道自己喜歡對方,而對方是否真的喜歡自己卻難以確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小毅和依依就都沒向對方表白。小毅想,要是自己表白了,萬一依依對自己並沒有好感,那是很囧的事情,所以還是先試探好再說。盡管後來兩人已經斷定彼此相愛,可小毅和依依仍然是誰也不願先表白,他們都覺得如果自己先表白了,那就很沒有麵子了,所以最終他們錯失一段姻緣,雙方都失落地離去了。

進入熱戀狀態的兩個人,總有一方顯得比較主動,他(她)總是會事先為兩個人做好一切,而另一方坐享其成。主動的一方總是會想,我會好好愛他(她)的,我要盡可能地為他(她)多做一些事,以表達我的愛。被動的一方則可能會想,她(他)是很愛我的,即使我不做,她(他)也會做好一切的。再如一方非常喜歡整潔,而另一方卻很邋遢,整潔的一方忍受不了髒亂差,而邋遢的另一方又不可能去收拾,即使收拾也隻是走過場。於是整潔的一方就幹脆一個人將衛生包攬了。而邋遢的一方則想,反正對方有潔癖,他(她)總會收拾的,即使他(她)不收拾,對我也沒有影響。

經濟學家設置的模型是既定的,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卻是變化的,久而久之,幹活的一方就受不了了,自己憑什麼伺候你?而享受的一方卻覺得這些本來就應該是你幹啊,於是雙方就為你多我少而發生爭執,進而升級,兩個人就像兩隻鬥架的公雞,鬥得不可開交。

有不少人在外麵和人相處,都能夠做到相互諒解和忍讓,但是回到家裏對自己的另一半卻不肯忍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夫妻之間的博弈不是一次博弈,而是多次博弈。好多人認為,兩個人要長期在一起生活,這一次我讓你了,還會有下一次,這樣讓下去,到時你還不騎到我頭上去?丈夫為了讓妻子聽話,而動拳腳威脅,妻子卻回了娘家,任誰也叫不回去。但和外麵的人相處就不一樣了,屬於一次性博弈,吃虧占便宜就一次,以後我惹不起你但我能躲得起你。

也正是由於夫妻之間博弈的重複性,夫妻之間的博弈就時斷時續。我們平常說的“見不得,離不得”,“爭爭吵吵,相伴到老”,其實就是對這種博弈情形的形象寫照。

現實世界中婚姻是豐富多彩、複雜多變的。有些夫妻卻在婚姻的長河中,一輩子能夠處於智豬狀態,這一方麵,你做我的大豬,另一方麵,我又做你的大豬,兩人相互照顧,相互欣賞,有了矛盾,兩個人也能做到相互體諒,相互理解,因而他們的婚姻一直和諧美滿。

誰是戀愛中的買方市場或賣方市場

愛情和金錢就像是一對生死纏綿的戀人,愛恨糾纏,分分合合,演繹著繽紛的人生,那在戀愛中,究竟誰是買方,誰是賣方呢?

其實愛情不應該用買賣來形容,任何風花雪月似乎最不應該和錢這種“俗物”沾邊了。可我們是食人間煙火的男女,不能在空中樓閣、海上蓬萊談戀愛,約會時打車、吃飯、娛樂,哪樣缺得了錢啊?一旦涉及到錢,你能不能巧妙地應對,讓利益和風度兼顧,情意和風險兩全呢?

不論是生活在鄉村還是都市,大多的愛情行為都是需要用經濟支撐的,雖然參加工作之後,時間金貴了,愛情行為便減少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倘若花太多時間在戀愛上,必然要犧牲正常的工作時間,或者說賺錢的時間。但是沒有了經濟支撐,男女都會擔心愛情因此離自己遠去。

小豆一直渴望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也渴望未來擁有一個溫馨的小家,更多地是渴望擁有一份內心的安全感,但是談過幾次戀愛的她都以失敗告終。小豆在每一次戀愛中都考慮著為對方省錢,於是每次約會都是在公園裏散步度過。剛開始男人很感動,覺得她以後肯定會是賢妻良母的代表,可沒過多久,男人就開始以沒時間為理由躲避她。事實上是男人感覺跟小豆在一起很無聊,沒有一點浪漫的氛圍。有人告訴小豆說,所謂經營婚姻,其實也就是經營一種安全感。最典型的,便是把這種安全感與金錢進行最直接的連接。小豆若有所思,於是在這次戀愛時,她主動買好電影票,安排好平時約會的娛樂節目,開始用經濟手段來主導自己的愛情生活,不久小豆就攜手另一半進入了婚姻的殿堂。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的金錢價值成倍上升,大幅度提高了愛情生產中所消費的機會成本。現代人很少有羅密歐那樣的閑情逸致,拿出大把的時間和精力,躲在朱麗葉窗下,沒完沒了地說些甜言蜜語。古典時代那種愛情生產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的生活節奏了。

說到底,愛情是要靠感情與經濟為支撐的,經濟決定了買方和賣方的市場。曾經,新聞媒體上出現的大款出巨款征婚,美女非大款不嫁之類的新聞,使得人們對愛情開始產生了懷疑,對安全感也產生了某種憂慮。最近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說是一位女碩士聲言非千萬富翁不嫁,此新聞一出,在論壇上引得“噓”聲一片。

這說明,人們在尋找結婚對象前,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形成一種擇偶標準。如果我們把擇偶標準中各因素適當歸類,會發現有三個主要條件:身體條件,主要包括年齡、身高、容貌、健康等;社會條件,主要包括學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質條件,主要包括收入、財產、職業等。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婚姻是一種交易。從找對象到結婚的過程就是尋找目標市場、考察雙方需求、認同商品交換條件直到簽訂交換契約的過程。一般人認為,愛情是一種隻講奉獻的非功利現象,但在經濟學的概念裏,不管愛情是出於何種非理性動機,都會對經濟行為作出反應。沒有任何愛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報的,表麵上是我們愛對方,實際上我們是愛自己,因為所愛之人其實是自我的對象化。

女人如果能聰明地將經濟學與愛情結合起來,便可以運用好經濟學,理性地對待自己的情感與婚姻。這比盲目地去愛、去結婚,穩妥得多。懂得經濟學不僅能讓女人懂得理財,變得有錢,而且能讓女人在愛情和婚姻中保護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

愛情是等價交換嗎?

所謂“等價交換”,歸根結底還是在平等主體之間達成的一個道德標準。即如果我們說一個交換過程是等價的,那就意味著:一方麵,這個過程至少基本落實了基礎道德的公平原則;另一方麵,處於弱勢地位的交換主體往往承認了基礎道德的效率原則。但愛情中存在等價交換這一說嗎?

愛是等價交換嗎?有的人說是,付出多少感情與精力,就會有多少收獲,戀愛中的經濟不會白白消費掉,經濟上的損失總會帶來相同的回報。也有人說愛情不是等價交換,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人們總是自私地要求別人愛自己勝過自己愛別人,愛情常常被用來討價還價。“你可以這樣愛我嗎?不可以就分手。”“你可以按照我說的去做嗎?不可以我可以找別人。”“你可以不要再那樣嗎?不可以我們就結束吧。”等等。那麼,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