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有尿毒症,每個星期要去做透析,家裏全靠我這份工資養著,沒錢我媽就沒法透析,會死的。”女職工哀求道。
“哦,這樣,你等級多少?”韓晨問。
“我,我P5。”女職工回答。
“我看你有三十多歲了吧?不應該是P5啊,理論上得P7才對。”韓晨疑惑道:“這說明你的能力和潛力已經很有限了,但你司齡高工資高,對公司來說,支出挺大。”
“我知道,我知道,但有時候事實不一定就是這樣的。”女職工說道。
“怎麼不一樣?”韓晨不解地問。
“等級低的人一般都是幹實事,等級高的人幹的更多的是KPI的事,那多幹KPI的人自然就升得快。”女職工回答。
“等等,你們又不是新藥研究部門,KPI不就是幹活嗎?”韓晨不解地問。
“不是這樣的,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質檢部門,我們的工作就是對藥物進行質檢,看是否合格,這是本職工作,但這種本職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如何讓質檢人員顯得有成長?顯得有本事?那就提現質檢的技術含量,比如用什麼方法質檢可以提高質檢的效率?是否可以使用自動化質檢?如果快速且準確地定位質檢是否合格?對於質檢有問題的藥物如何快速定位到原因?這些就是KPI!”女職工解釋道。
韓晨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一個質檢還有這麼多門道?
“這還不算什麼,還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方琺論,體係化,甚至專利,論文等等。”女職工又補充了一句。
“這不是挺好的嗎?理應這樣做事啊?自動化本來就是趨勢。那哪裏有問題呢?”韓晨不理解,雖然對這個KPI有些驚訝,但感覺又是應該要走要發展的路。
“理論確實如此,但現實並非這樣,研究方法的時間和人多了,幹實事的就少了,那實事就會出現,而現實卻是,越是研究這些東西,我們質量部門的質檢漏測率反而越高,更多批次有問題的藥物流入市場。”女職工回答道。
“那是為什麼呢?”韓晨不解:“不是有人在研究出新的辦法嗎?解決的就是質檢合格率的效率問題啊?”
“那是因為研究歸研究,研究的結果不一定適用,研究的結果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就比如自動化質檢來說,其準確率是很低的,結果就導致自動化質檢後還需要人工去質檢,但因為人員去研究自動化了,人工質檢就少了,而且等了新的一年,去年的自動化要全部廢棄,因為那是去年的KPI,今年的KPI得是新的一套東西。”女職工說道。
“我明白了,我總算聽懂你要表達的意思了。”韓晨點點頭,原來底層的職場這麼複雜,也不知道是製度問題還是人的問題,準確地說是人太聰明,鑽製度的空子。
“有關裁員的事後麵會有名單的,對於虛偽的,混日子的,肯定是首先被裁掉的。”韓晨說道。
“韓董,那你還會裁我嗎?”女職工問道。
“不一定,現在沒法回答你。”韓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