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緩緩回了襄陽,宋廷也知道劉整的叛變意味著什麼,便加緊了戰備,派呂文德鎮守京湖,呂文煥負責襄陽防務。

雖然以前曾有過齬齟,但幾個月的軍旅生涯,呂文煥與歐陽瀟瀟也算有了一些交情。他知道這位郭靖關門弟子雜學頗多,也時常請教。

這一日歐陽到郭府學武完畢,回家路上看到大批民工又在修繕城牆,忽然靈光一閃:“我怎麼忘了這個簡單的穿越神器!”

水泥!用水泥混凝土造城牆會讓城牆更加堅固。可能大家以為城牆都是磚石造的,其實不然。

大家看過一些古城牆遺址,很多都成了土堆。其實早期的城牆全是土夯的,有史可查的最早包磚城牆出現在孫權的南京城。而直到唐代,包磚城牆都是極少數。宋代也隻是大城在夯土基礎上,外層包磚。真正全用磚造的城牆成本太高了,隻有在明代才出現了極少極少的全磚木結構。

而如果把夯土換成澆築鋼筋混凝土的話,甚至不用再砌磚石外牆,堅固程度都會得到大大的加強,而成本並不會提高太多。但歐陽已經有了經驗,知道這科技革新的事並不是很多穿越小說說的那麼簡單,他必須找到最簡易可行的方法。

首先這鋼筋混凝土的鋼筋就是大難題,在沒有工業化的時代,製造鋼筋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以現在襄陽甚至大宋的鋼鐵產量,造兵器都不夠,這個想都不用想。但鋼筋不行,用竹子做筋骨還是可行的,雖然強度差一些。別問歐陽為什麼知道,某年地震新聞不是報道了一些豆腐渣工程麼,就是那些黑心開發商教他的。

接下來就是水泥的製造,這個倒聽起來不算麻煩,不過是“兩磨一燒”:1、把石灰石和粘土粉碎成生料;2、將生料煆燒成熟料;3、把熟料研磨成粉。

歐陽瀟瀟將想法與過程詳細地給郭黃及呂文煥敘述了一遍,雖然他們對這樣能澆築出固若金湯的城牆還是有所懷疑,但出於對歐陽學識的信任,還是決定予以最大的支持。

但是歐陽的水泥土窯準備實際試操作的時候,他才又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不管是生料還是熟料的粉碎在沒有機械化的時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而且速度還慢。雖然在那個時代人力不值錢,但歐陽還是希望引入一點機械化減少生產成本。

還好襄陽毗鄰漢江,可以利用漢江的水流製作水力碎石機。水車很簡單,還有現成的。碎石機的原理也不複雜,但碎石機的刀片需要很高的耐磨性、強度和韌性。而在當時符合這種要求的鋼材恐怕隻有那幾柄“烏茲鋼”造的刀劍。歐陽隻得忍痛熔了自己的七星寶劍,來做了這碎石刀頭。

水力碎石機製作完成,大量的石灰石送到江邊進行水力粉碎。將得到的石灰石粉末(七成多)與粘土(1成半)、少量的鐵礦石、煤進行人工研磨。磨成粉末之後就得到了標準的生料。

接下來就是煆燒,前麵製造的焦炭窯能持續產出焦炭,倒是保證了爐溫的合格。將生料煆燒成液態,就生成了熟料。

煆燒之後就是把熟料加入少量石膏,這個標準跟熟料含鈣量有關,但這年頭又沒質監局的來檢查,哪有這麼講究,3%—5%這個樣子隨便加就是了。

最後把烘幹的熟料再一次粉碎、研磨成粉。這水力粉碎機的存在的確為歐陽節省了大量的人力,不然這兩道粉碎工序不知道要累趴多少人。當看到水泥粉末生產完成之後,他抓了一把用手指細細揉搓,還輕輕嗅了一下—――這是什麼味道?是工業化的味道啊,離開前世那麼久,那些水泥味、汽油味甚至造紙廢料的臭味,在歐陽的記憶裏都成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