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玄奘是誰?(1 / 3)

唐高祖李淵定都大興城後,更名為長安,同時將大興宮、大興殿和大興門,分別更名為太極宮、太極殿和太極門。從這些名稱的變更即可察覺出,已經謀得天下的李唐,對佛、道二教的態度發生了悄然變化:尊道抑佛。

佛教正麵臨一場滅頂之災!

然而,般若真諦,不生不滅;宇宙大道,不動不搖。天道民心自有其發展軌跡。正當天下僧尼不知何去何從、惶惶不可終日之時,轉月就爆發了玄武門之變。掌控了朝廷政局的秦王李世民,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下立刻取消了沙汰佛道的詔令。

不光是芸芸眾生離不開寺院,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其心靈也需要宗教的慰藉——如願得到皇帝寶座的太宗李世民,登位不久,總是莫名其妙地心慌、心悸、盜汗,夜晚更是噩夢連連,以至輾轉反側,難以安眠。朝中那些精通佛理的大臣都明白,前不久異常慘烈的玄武門之變,自己親手射死兄長、部下殺死胞弟,這種手足相殘有違常倫,在太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陰影。於是,大臣們以“為國祈安,超度陣亡將士”為由,奏請皇帝,在皇宮啟建“六道慈懺”法會。

沒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頒下聖旨,詔請京城有道高僧到皇宮,準備連續七天舉行法會,為國祈福,超度多年來死於戰爭、動亂與各種災害的亡靈。

六道慈懺,內容複雜,程式嚴謹,在佛門諸多法事之中堪稱第一,最少需要十名德高望重的大師級的高僧同時主持。

唐初,天下佛教僧尼事務隸屬於鴻臚寺。鴻臚寺大大小小的官員不敢怠慢,趕緊在京城內外各大寺院中遴選有道高僧,籌備皇宮法會。

能到皇宮為國家祈福,為帝後祈安,是佛教界十分光榮的事情,所以大型寺院很快都舉薦出了自己的人選。鴻臚寺卿鄭元璹對比著手頭的名單,不禁頷首微笑:那些深孚眾望的有道高僧盡在其中。然而,也有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反反複複地出現在鄭元璹的眼前:玄奘。作為國家專門負責藩屬、宗教事務的最高主官,鄭元璹幾乎熟知京城各大寺院的所有住持,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僧。但這個玄奘,他的的確確聞所未聞。在他的記憶裏,這個人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在京城的僧籍冊上。可是,現在京城內外大大小小的寺院幾乎都推薦了這個人,甚至連大興善寺、大莊嚴寺、大總持寺這些與皇家關係甚密的頂尖大寺,也都舉薦了他。這個玄奘,到底是怎樣的人物?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覺之間突然冒了出來,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折服那些學問精湛、修為深厚的高僧?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在碩德(①指大德之人。)雲集、高僧薈萃的京城脫穎而出,獨占鼇頭?

正當鄭元璹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在前廳當值的官員來報:宰相大人——蕭瑀前來鴻臚寺視察。蕭瑀出身於南朝皇室。南梁皇族從武帝蕭衍開始,就以奉佛傳家。受家庭影響,蕭瑀從小就傾心佛教,常修梵行,在朝廷大臣中以精通佛理著稱。當朝宰相駕臨鴻臚寺,自然是為了皇宮法會之事。蕭瑀審查鴻臚寺初擬的名單時,其目光掠過玄奘的名字時,似乎閃了一閃。這稍縱即逝的微妙變化,被鄭元璹看在了眼裏。他有些驚詫地問道:“宰相大人居然知道這個玄奘?”

蕭瑀點點頭:“恩,我知道。上個月,偶然之間聽他講過一次《雜心論》。”

鄭元璹知道,《雜心論》以難解難講著稱。所以他好奇地追問:“那玄奘講得如何?”“

煌煌若丹鳳鳴於九霄,沉沉如遊龍吟於滄溟。”

蕭瑀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然而,怎樣的“煌煌”,如何的“沉沉”,蕭瑀並沒有說清,他像是在回味那次聽講的場景,眸子裏洋溢著如夢似幻的光彩……宰相

大人的神態,更撩撥起了鄭元璹對玄奘的好奇,他決定親自到大覺寺走一趟,去見一見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玄奘。在佛

寺林立的京城,大覺寺並不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名寺。古人

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覺寺雖然史籍無名,但在初唐時期,因為有高僧道嶽(公元568~636年)出任住持,其在佛教界的影響絲毫不遜色於那些皇家大刹。道嶽,洛陽人,俗姓孟。他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溫習儒業。他兄弟六人中,有三人披剃出家,而且都是名震天下的高僧。他在長安明覺寺研究《俱舍論》(①即《阿毗達磨俱舍論》,佛教經典之一,古印度世親著,唐玄奘譯。),五年足不出房門,終於無師自通,通達論義,著《俱舍論疏》二十卷。當初,玄奘從趙州千裏迢迢來到京城,之所以要掛單大覺寺,就是為了向道嶽大師學習《俱舍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僅僅幾個月之後,客居於此的玄奘之名望,已經能夠與道嶽大師並駕齊驅。鄭元璹在大覺寺山門前下轎,在隨從們的簇擁下來到大覺寺客堂。京城寺院的知客(②寺院中負責接待賓客的僧職。)大都見多識廣,知客從鄭元璹身穿紫色官服、佩戴金色魚袋,迅速判斷出來者非同尋常,乃是一位官居三品的朝廷大員。再看看隨侍在其身邊的那幾位鴻臚寺的主簿、錄事,平時到寺院總是一副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架勢,眼下卻卑躬屈膝,誠惶誠恐,馬前鞍後,一臉的巴結。知客因而推斷,來人可能就是主管藩屬與佛道的鴻臚寺卿!他趕緊從禪凳上站了起來,碎步趨向前來,合十致禮道:“不知大人光臨敝寺,有失遠迎,罪過罪過。”鄭元璹微微一笑,大度地說道:“是我不讓他們預先通知你們的,怕驚擾了僧眾的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