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素葉城到天竺,玄奘他們所走的路線,先由東而西,再自北向南,橫跨中亞,越過蔥嶺西部,再翻過大雪山,進入北天竺。
他們從素葉城西行,走了四百多裏,來到千泉。在西域,玄奘見慣了荒漠戈壁,而今眼前忽然出現了一片茂密的大森林,倍感親切新奇。林中樹木遮天蔽日,清涼濕潤。林中不時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湖泊,倒映著樹木花草,風景宜人。難怪西突厥的夏宮就設在這裏,每年夏天,可汗都要帶著嬪妃大臣到這裏避暑。
自千泉再向西行一百五十裏,就是呾邏斯城。玄奘掠城而過,繼續南行十多裏路,來到了一座小孤城。一進城,玄奘又驚又喜!驚的是,在這遠離中土的地方,他滿眼看到的都是漢人;喜的是,這些人見到玄奘之後,也異常興奮,給予了他最熱情的接待。原來,這裏的三百餘戶人家,都是突厥劫掠來的漢人。多年來,他們雖然穿用突厥的服飾,但一直保持著漢人的語言與禮儀風俗。他們抱著玄奘痛哭流涕,不停地訴說著對祖國、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
狂飆驟起吹落花,飄零萬裏到天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何時遊魂歸漢家?
告別了那些流落異國他鄉的親人,玄奘往西南行,經過白水城、恭禦城、笯赤建國,再西行兩百裏到石國。這個國家方圓一千多裏,草木茂盛,土壤肥沃,農牧業都很發達。國內幾十座城鎮各自為政,但都臣服於突厥。所以他們聽說葉護可汗派使者護送大唐法師前來,都恭恭敬敬地迎來送往。
東南行千餘裏,玄奘來到了沛汗國。這是一個四麵環山的大盆地,土地肥沃,花果飄香,馬羊成群。漢朝所稱呼的大宛國,便是這裏。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汗血寶馬,就出產在這裏。
玄奘一行繼續西進千裏,經東曹國,再次踏入了一片大沙漠。沙漠寬達四五百裏,黃沙連天,石頭遍地,唯獨沒有水,也沒有草。好在能遠遠望見天邊上的大山,所以能大致辨清方向。
沙丘,依然是沙丘。在人們的眼裏,它們似乎一模一樣,亙古不變。然而,沙漠是“活的”——沙丘是流動的。它們在風的作用下不停地滾動,一場大風過後,就會移動一些位置,改變一個模樣。因而沙漠裏的地貌常變常新,就連最有經驗的人也會經常迷路。玄奘有過單人匹馬穿越八百裏大戈壁的經曆,而今又有突厥衛士相伴,所以並不擔憂。他們順著人馬遺骸,尋跡前行。
傍晚,該尋找合適的露營地了。玄奘選中的是一個大沙丘的北側。相對來說,這裏算是背陰,白天的日光不會把沙子曬得太燙。在烈日曝曬下跋涉了一整天,身子早已疲憊不堪,那些年輕的突厥士兵吃完幹糧,在沙地上直接鋪開褥子,就想休息了。已經多次走過大漠的玄奘更有經驗,讓他們將表層的沙子扒開,將身體半埋在沙中,用下麵沙層的涼氣降溫,很快就能舒舒服服地入睡。
四天之後,他們終於走到了沙漠邊緣——沙地上的野草漸漸多了起來,遠方地平線上出現了胡楊樹。玄奘讓大家休息一會兒,喝一些水。玄奘下馬,忽然看到左麵有一小片稀稀疏疏的青草,就想將白龍馬牽過去吃草。哪知,本應該對青草十分向往的白龍馬,卻像回避瘟神一樣,死活不肯靠近那片草地。玄奘以為它累了,不願意動彈,就自己走過去,想將草拔來喂馬。當他快要走進那片草地時,白龍馬像一陣旋風般猛衝過來,一下子將他撞到一邊,而它自己也騰空躍起,生生跳過了那片草地。
被撞翻在地的玄奘正在疑惑,另一匹馬得得跑了過來,去啃青草。然而,它剛剛踏入草地就嘶鳴一聲,人立起來。隨即痛苦地在地上打滾、抽搐,不一會兒,就口吐白沫,一命嗚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