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久,玄奘一行就到達了縛喝羅國。小王舍城果然名不虛傳,寺宇繁多,佛教極盛:共有寺院一百多座,僧侶三千多人。在這座古老而又寬敞的城郭之中,到處可見巍巍佛塔,高高的塔尖飾以黃金,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華彩奪目。
城外西南有一座納縛寺,最為壯麗,以存有佛澡罐、佛牙和佛掃帚三件傳世珍寶著稱。納縛寺的西南方向是一座精舍,幾百年來,在這裏修成正果的僧人不計其數,僅留下的舍利塔就有幾百座之多。
玄奘此行最大的收獲並非參訪寺院、禮拜佛跡,而是有緣結識了一位精通部派佛教的青年高僧——般若羯羅,漢譯為慧性。
慧性法師是北天竺人,自幼出家,天資聰明,博學多才,對小乘教義無不通曉。他不但與玄奘年紀相仿,修學經曆也十分相似,年紀輕輕就成為享譽全國的一代名僧。他也是因仰慕小王舍城的佛教聖跡而前來朝拜的。
機緣巧合,兩位傑出的佛學天才在納縛寺相逢相遇了。不同的是,來自中國的玄奘宗仰大乘,而天竺的慧性法師研修的是小乘三藏。相談之下,很是投機,兩人互相欽敬。從慧性身上,玄奘感受到了部派佛教的優良之處:他們修行刻苦,學問紮實,持戒嚴謹,身上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高貴氣質。而與此同時,慧性也通過玄奘看到了中國大乘僧人的風采:心胸開闊,靈明睿智,慈悲和藹,讓人倍感親切。
玄奘提出一些俱舍、婆沙諸論的問題,慧性酬對得完美、圓融而透徹,與玄奘在國內參拜的那些高僧相比,別是一番風采。於是,玄奘就在這裏住了一個多月,與慧性共同研究佛法。
縛喝羅國的西南方,有銳利陀和胡實健兩個小國,他們的國王聽說玄奘從大唐遠道而來,渴望瞻仰風範,雙雙派大臣前來迎請。玄奘不願延擱旅途,再三謙辭。但使者反複懇求,隻好前去說法。兩個國王非常歡喜,將許多金銀寶物贈給他。但玄奘西行的目的是求法,對於身外之物,一概婉拒。
玄奘回到縛喝羅國,開始打點行裝,準備南行。
納縛寺的高僧法愛、法性依依不舍,說從這裏前往天竺,必須翻越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山中不僅有千年寒冰、萬年積雪,而且道路艱險,野獸出沒,還有鬼魅迷惑神魂,強盜殺人越貨,所以勸玄奘不要冒險。慧性法師也說:“奘師,你們師徒三人,人生地不熟,沒有軍士護送,又沒有向導,如何翻越那杳無人跡的千裏雪原?”
玄奘笑道:“貧僧能夠獨自一人穿越八百裏沙漠,一座雪山又豈能讓我半途而廢?至於什麼鬼魅、劫匪,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又有什麼可怕的?”
玄奘的萬丈豪情感染了慧性法師,於是他甘願冒著生命危險,送他們師徒過大雪山。因有摯友慧性法師做伴,玄奘的行程增添了許多歡笑。他們南行到了揭職國,停留了一天時間,購置禦寒用品以及準備幹糧、柴草。
巍然聳立的大雪山,已經示威似的橫亙在他們麵前。它橫空出世,高入雲際,雪峰交錯,溝壑綿延。悟淨、玄覺因此想起命喪天山的悟明、悟清,很是有些膽寒。兩個半大孩子悄悄看看師父,再看看慧性法師,兩個大人神態依舊,從容不迫。這讓兩個小沙彌膽氣壯了很多。想想也是,那麼危險的天山都闖過來了,這座雪山有什麼好怕的!
可是,他們哪裏知道,大雪山的艱險程度遠遠大於天山。一座座雪峰高插雲天,一道道幽穀深不見底。山路就像一根在風中搖擺不定的飄帶,而且積滿了冰雪,稍不留神,就會滑落深淵……
山中雲起雪飛,積雪最深處可達數丈,人踩上去就是滅頂之災。好在慧性法師前不久剛從這裏走過,熟悉道路,玄奘他們師徒放心了許多。那日,他們正在埋頭走路,忽然聽到一陣從地心深處傳來的聲音,隨即,腳下的小路真的抖動了幾下——
“嗚——轟隆隆……”
一陣天崩地裂的巨響過後,他們左前方的那座山峰岩崖崩塌下來!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石塊順著陡峭的山脊滾滾而下,形成了一條石頭瀑布。若是處在那黑色的瀑流之下,任是銅頭鐵臂,也會被砸扁!
慧性法師道:“當地百姓說,這座大山是有生命的,所以它經常會動動腰身、晃晃腦袋——隻要它稍有動靜,就會發生山崩。”
悟淨吐了吐舌頭,說道:“這山也是,你又不是人,身上不會發癢,你閑著沒事亂動什麼?”
玄奘認真想了想,說:“這座山可能真是活的。經常發生山崩,說明它在繼續長高,上麵的山體不穩,導致了塌方。”
晚上,他們害怕山崖上的積雪崩塌,隻能在較為平坦的山坳中露營。寒風凜冽,雪片飛舞,隻能等到被凍得大腦遲鈍之時,才能迷迷糊糊地睡著覺。黎明時分,玄奘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醒了。他睜開眼睛,豁然看到了兩隻賊亮賊亮的綠色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