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南渡恒河,來到摩揭陀國境內。摩揭陀為佛陀住世時十六大國之一,土地肥沃,風俗淳樸,崇尚佛法,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餘人,多修習大乘教法。玄奘慕名來到摩揭陀國的華氏城。佛陀圓寂兩百年後,阿育王將首都從王舍城遷到了這裏,並以此為中心建立了印度曆史上最為強大的帝國。阿育王開始並不崇信佛法,讓他頓悟的是一場極為慘烈的征戰。他的將士殺死對方十萬餘人,自身損傷也極為慘重。更嚴酷的是,這場大規模的征戰帶來的是社會大動蕩。為躲避戰亂,人們紛紛逃離家園,從而造成田地荒蕪,百業凋零,而後更發生了大饑荒、大瘟疫……無數鮮活的生命死於饑饉、戰亂與疫病。阿育王被這場惡戰所帶來的悲慘景象深深震撼了,內心充滿悔恨。於是,他決定皈依和平的佛教。他在與佛陀生平有關的地方,修建了成百上千座佛塔。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人民能遵守佛法,不再紛爭,永遠和平。為了讓世世代代的人們記住他的話,他將法令刻在石頭與石柱上,安放在全國各地。玄奘不止一次在這些石柱上看到這樣的記載:我將佛法刻下來,是為了告誡我的子孫放棄武力征服,他們所獲得的勝利,應該通過忍耐和輕罰來取得。他們應該這樣想,隻有佛法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佛法的喜悅才是全部的喜悅。這不僅對此生有益,對來世也無價。
當玄奘來到華氏城,眼前的殘破景象讓他大吃一驚。曾經壯麗輝煌的宮殿,而今僅存故基與殘垣斷壁;曾經的數百座寺院,現在隻剩下可憐的兩三所。要知道,這裏是佛陀渡過恒河後第一個講經的地方,曾經高僧雲集;這裏曾經是偉大的阿育王維護正法,使佛教得到空前發展的地方!玄奘一一憑吊那些佛教聖跡,感慨萬千,不勝欷歔。是啊,世事無常,成、住、壞、空(①佛教教義名數。指世界生滅變化一大周期的四個時量,所謂“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亦稱“四大劫”、“四劫”。),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他繼續向西南行,經礫迦寺再南行百餘裏,至菩提伽耶,這裏是佛陀成正覺之地。遠遠地,玄奘就看到了那棵佛教的聖樹——菩提聖樹。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因佛陀在樹下覺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名菩提樹。玄奘看到,菩提樹四周築起了高大堅固的圍牆,東西較長,南北稍窄,共有四個門。圍牆內綠草如柔軟的地毯鋪在地上,同時栽種著許多珍奇名貴的花木。然而,當玄奘沒有在菩提樹下找到那塊大石頭時,心一下子提了起來!當年,佛陀就是在那塊石頭上靜坐成道的,因而後人稱之為金剛座。據說,無論大地怎樣震動,金剛座都不會傾覆;而佛教式微,佛法漸衰,金剛座就會被沙土所覆蓋,無法得見。佛陀入滅後,各國的國王聽說了金剛座的象征意義,隨即雕刻了兩尊觀世音菩薩的坐像,分別放置在南北兩側,為金剛座的標界。人們傳說:若是這兩尊菩薩像隱沒不見,則佛法當盡!
而今,玄奘沒有看到那金剛座,它早已被泥土所掩埋。就連那兩座麵向東方的觀世音菩薩像,也已經被泥沙掩埋到了胸部!
在佛陀證道的菩提樹下,玄奘五體投地,用自己的肉體緊緊貼在這片印滿佛陀足跡的土地上。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西行幾年來所遭遇的種種險阻、種種磨難,不禁悲欣交集;他又一幕幕回想起自己進入西域、進入印度所見到的種種景象:原本佛教昌盛的西域諸國,而今幾乎沒有了佛教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