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近五萬字的《製惡見論》,玄奘覺得之後與小乘論師們的對決已穩操勝券,有了必勝的把握。因而,他又開始做回國的準備。他計劃等論戰一結束,馬上動身東歸。
回國的事也是千頭萬緒,尤其是這十多年來,那二十名抄經高手已經將自己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都抄寫了出來,共計有五百七十夾,近七百部,可以說是堆積如山。還有十來尊佛像以及其他物品,沒有二三十匹馱馬、十多個助手,休想上路。可是,玄奘一個兩手空空的窮和尚,到哪裏去找這些人力物力呢?再說,這麼多的人畜,要長途跋涉數萬裏之遙,沒有充裕的物資保障,沒有強有力的護衛,很難平安到達中國。
一想到這些,玄奘的頭都大了。正在他愁腸百結之時,一位名叫伐闍羅的露形外道忽然來訪。露形外道為印度耆那教的宗派之一,以常年赤身裸體為最上乘的修行方法,認為這樣能生一切智。這位伐闍羅善於占卜,他不請自來,主動要求為玄奘卜卦解疑。
玄奘說:“貧僧是大唐國的僧人,來印度求學已經十多年了。不知是留下好,還是回國好?若是回國,能否順利、安全到達?再則,請您看一看,我的壽命長短。”
伐闍羅拿出一塊白石,畫地之後,端詳了一會兒說道:“您能留下不走最好。五印度僧俗各界,上至各國國王,下到黎民百姓,沒有不敬重您的。當然,您若堅持回國,也能安然到達。在大唐,您也能受到尊敬,不過不如留在印度。您的壽命從現在起起碼還有十年。但若有其他陰德轉續,就非我所能預測了。”
玄奘想了想,又問:“我是決心要回國的。可是,我要帶的經書和佛像很多,請問,如何才能順利運回大唐?用什麼方式比較安全呢?”
伐闍羅說:“法師不用為此擔心,戒日王和鳩摩羅王會派人護送您的。所以,您和您所攜帶的物品都可以順利運載回國。”玄奘
苦苦一笑,道:“可是,這兩位國王我從來沒有拜見過,他們又怎麼會施予我這樣大的恩惠呢?”伐闍
羅很有把握地說:“鳩摩羅王已經派人來請您了。我看卦象,三兩天內就會到達這裏。而且,隻要您見到了鳩摩羅王,也就會見到戒日王。”
玄奘將信將疑,但仍然開始準備回國的行裝。整理要運回國的經書、佛像,打包裝箱,忙得不亦樂乎。因玄奘學問淵博、道德高尚、聲望極高,而且為那爛陀寺立下了赫赫功勳,所以當他要回國的消息傳開之後,那爛陀寺的高僧大德紛紛前來勸阻。他們說:“印度是佛祖的降生之地。佛陀雖然已經入滅,但各種聖跡還在,加持力很大,在這裏修行更容易有成就。如此,您才不白過一生啊!您好不容易才來到印度,又在這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怎麼還想回去呢?何況,貴國對三寶並不像這裏這樣恭敬,有什麼值得懷念的呢?”玄奘知道他們都是出於好意而挽留自己,不過他有自己的理想。他懇切地說:“當初佛陀既然立下教法,就應該廣泛弘揚開來,以報答佛陀的恩德,怎麼能隻顧自己了脫生死,而不管廣大的眾生呢?何況我們中國素來就是禮儀之邦,一切都有法度可遵,君聖臣忠,父慈子孝。自從佛法傳入中國,越來越多的人虔誠皈依。而且,中國人具有大乘佛教的根基,主要崇奉大乘佛法,多是發心想親證佛果的人。所以,佛教在中國方興未艾,必將有更大的發展。”諸位大德為了勸說玄奘留下,說道:“佛出生在印度,而不是中國,可見中國是無福的邊地,你又何必一定要回去受苦呢?”沒想到玄奘不答卻反問道:“維摩詰(①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大士說太陽照臨南贍部洲,是為了什麼?”
“為除黑暗。”玄奘豪邁地說:“我現在回國,也是如此。莫說現在的中國已經有佛法流行,就算蒙昧未開,未有化度,我也要毅然決然地回去,讓大乘佛法的真理在華夏大地上傳播開來。”大家看到玄奘去意已決,難以說服,就一起去見戒賢大師,希望戒賢能以師生之誼留住玄奘。戒賢大師派人將玄奘找來,問他意下如何。玄奘恭敬而堅定地稟告恩師:“這裏是佛陀的故鄉,弟子何嚐不想長留久住?可是,弟子萬裏西征的目的是為了取經求法,利益眾生。承蒙師父您親自教授《瑜伽師地論》,答疑解惑,弟子感激不盡。這些年來,弟子有幸朝禮聖跡,聽聞了大小乘各部的深妙教義,可以說是不虛此行。現在弟子學有所成,想盡快回到中國,把您傳授給我的學說翻譯成漢文,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以此報答恩師的厚愛。這就是我急切回國的原因。”
戒賢大師聽後,高興地說:“這正是菩薩的旨意,也是我對你的期許。你好好準備行裝吧,大家都不要強行挽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