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入住弘福寺後,開始了佛經翻譯的準備工作。翻譯佛經,是一項規模龐大的係統工程,他首先要做的是從全國範圍內挑選合適的譯經人員。很快,玄奘在長安佛教界高僧大德的幫助下,遴選了二十多位年富力強的高僧,然後由房玄齡奏請唐太宗,征召其齊集長安弘福寺。譯經的順序是,先由譯場的譯主奘師,依照梵文文本口譯成漢語,由筆受(①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的人。?記錄下來,然後由精通梵文的高僧對照過目;無訛之後,交由證義的高僧審查;不違佛經原義,再請大德將文字潤色,最後交人抄寫。由於唐太宗對佛經翻譯的支持力度遠遠遜色於後秦姚興,所以玄奘的譯經場人員配備,不及鳩摩羅什的十分之一。不過,由於玄奘思維縝密,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所長,分工合作,流水作業,所以效率極高,譯經數量反而超越了鳩摩羅什的譯場。同時,佛經翻譯是一項影響千古的工程,必須慎之又慎。所以,在最初的一年時間裏,玄奘先是小心翼翼地挑選了一些篇幅短小、文意相對淺顯的經論來熱身、練兵,以磨合隊伍、尋找規律、積累經驗。玄奘選拔來的這些高僧,個個都是精通大小二乘的碩德,為當代佛門所推崇,又有獻身佛教的滿腔熱忱,所以很快就熟悉了翻譯的分工與流程,譯文質量日新月異。於是,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二月,玄奘決定創譯印度大乘有宗最重要的論著《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玄奘當初取經最重要的目標,也是他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學習時間最長的一部經典,更是他西行十九年最大的收獲。《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是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主要論述了人們思想產生的過程,包括其中最細微的變化和原因。通過解讀,可對如何認識事物的本質有一個徹底的了解,最終獲得覺悟。
當譯經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玄奘進表唐太宗,報告譯經的經過,並請皇帝賜序。然而,他的上表如泥牛入海,沒有任何消息。於是,在譯經的同時,玄奘加快了《大唐西域記》的撰寫。
晚上,當一天緊張的譯經工作結束之後,夜幕輕輕籠罩著弘福寺後院的一間不起眼的寮房。疲憊不堪的玄奘斜倚在禪床上,半閉著眼睛,一邊回顧著十九年中自己走過的那些國家,經曆的山川風貌,接觸的各族民眾,看到的千奇百怪的風俗,一邊娓娓道來床前一張書桌上,在昏黃的油燈下,文采出眾的辯機法師奮筆疾書,將玄奘口述的西行遊曆整理成文。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辯機會停下筆來,詢問幾句。玄奘便重複一些片段,然後兩人繼續一同跋涉在他如夢如幻的回憶中……
碧落靜無雲,夜空明有月;自玉門關外傳來悠悠的駝鈴聲,從淩山之巔飄來紛揚的白雪;憶往昔崢嶸歲月,所有的苦難都化成了甘醇的音樂。
竹影醉婆娑,清風來不歇;遙遠的恒河岸邊回蕩著潮水的低吟,中印的摩揭陀飄來片片的菩提葉;起伏的潮音彙成清涼的旋律,飛舞的光影再現智慧的佛國……
玄奘心中非常清楚唐太宗讓自己撰寫此書的目的,大唐皇帝的目標是要建立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帝國,所以必然要經略西域。而玄奘,可以說是中國最了解西域的人。所以,唐太宗需要的絕不僅僅是一本佛國遊記。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綜述了自己自貞觀元年至貞觀十九年的西行見聞,記述了他所親曆的一百一十個國家以及聽聞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基本概況。內容有政治、經濟、貨幣、疆域、氣候、山川、風土、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曆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在皇權至上的社會裏,君王的個人價值取向,往往決定著宗教、文化的命運。玄奘從他十九年的遊曆之中,從印度、西域的佛教興衰史上,深切感悟到:離開國主的支持,佛法的弘揚隻能是一種夢想。他明白,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極富主見,他認定的道理很難被別人說服。太宗皇帝本來對佛教一直采取抑製的態度,若想讓他轉變觀念、取得他的支持,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了盡快滿足唐太宗的心願,玄奘不辭辛勞,僅僅用了十四個月,就完成了《大唐西域記》的撰寫。從書名就可以看到玄奘的良苦用心:他所遊曆的國家,遠遠超出了大唐的疆域,可是為了滿足唐太宗的萬丈雄心,他在西域之前冠以“大唐”的名號,好像大唐王朝的勢力範圍早已遍及中亞、南亞一樣。同時,他在文中更是淋漓盡致地歌頌著自己的祖國大唐。當然,玄奘也十分巧妙地在書中融進了許多佛教聖跡與佛本生故事,意在讓閱讀者在不知不覺裏認識到佛教的靈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心靈。
貞觀二十年七月的一個晚上,處理完朝政的唐太宗李世民回到寐殿,打開玄奘剛剛呈獻的《大唐西域記》,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