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護衛苦著臉說道:“不回去也是死路一條啊……等消息傳到京城,刑部的那些混蛋還不是要把我們的父母親族下獄?”
姓胡的侍衛頭子沉吟片刻,他跺了跺腳說道:“而今之計,咱們隻有立下些許功勞,才能保住身家性命。兄弟們,跟我一起去找那個內應!若是那個內應肯幫忙,沒準我們還能拿住幾個欽犯,到時候京城的人肯定能饒我們一命。”
欽犯?
眾人互相看看,不知道侍衛頭子說的是哪個欽犯。
但眾人此時已經走投無路,隻能跟著胡大哥冒險一搏了。
……
在劉景的囚車即將出發之際,陸觀等人護送著使團,正在皇朝內地的州府縣緩緩前進。
相對於敵意甚濃的肅州,其他州縣對使團的到來均抱著歡迎的態度。
雖然皇朝與蠻族之間的戰火不會燒到內地的州縣,但如果兩國之間太平無事,各州縣所需要繳納的糧食和物資也能減少許多。
自古以來,開疆擴土、征伐廝殺的事情,總免不了百姓受罪。
別的不說,光是羽箭一項就是個極大的開支。
以陸觀目前所在的雍州來說,這裏的百姓每年每戶要繳納五十支羽箭,或者以相應的金錢來彌補。
五十支羽箭,需要一兩棵比較優良的樹木,需要數十支不錯的翎羽,還需要花費一塊優質的鋼鐵來鍛造箭頭。
這五十支羽箭需要一戶雍州人家忙碌二十多天,在戰場上消耗他們,卻隻需要半隊弓弩手的一次齊射。
除此之外,皇朝百姓每年所負擔的兵器供給、糧食供給都是海量的——若是邊陲戰事吃緊,內地的廂軍、衛軍也要集結起來,去邊關負責二線的防禦。
兩國之間相安無事,首先得益的便是百姓。
但最大的得利者卻不是百姓。
——在這支使團慢吞吞前往京城的路上,出現了一群奇怪的人。
這些奇怪的人每天下午便出現在使團和隴右軍附近,殷勤的送來食物、酒水、毛毯、木炭柴火,以便使團宿營時候能夠得到最好的安置。
如果使團靠近了城鎮,便有人提前安排好住宿之地,雖不能說將近千全部安置在客棧,但卻能確保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肉吃。
鄒瑜和陸觀等人對這種事嘖嘖稱奇,他們找到那些負責接待的人,卻發現這些負責供給糧秣和接待住宿的人,分屬於許多不同的主人。
一連幾天下來,什麼蘇姥爺、趙老爺、範老爺等等,各種不一而足的豪士富紳紛紛登場。
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職業,但卻有個共同的特點:商人。
這些人,全都是大商人。
到了第三天午時,一群人出現在使團的前方,他們站在一座亭子的前麵等待著,神情間頗為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