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先停靠亞丁,之後換陸路到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這次鄭和除了代表大明朝廷出使之外還有他個人的目的。作為一個穆斯林,鄭和有五項基本功課必須完成,那就是“念、禮、齋、課、朝”。
所謂“念”,就是信仰的確認,也就是當一個人成為穆斯林的時候,確立自己信仰的話:“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神使者。”
所謂“禮”,是指穆斯林一天要進行五次禮拜,禮拜的方向必須對著聖城麥加的方向。開始的時候,禮拜是大家自發的行為,後來有了固定的場所——清真寺,清真寺四周建有高塔,就是宣禮塔。每當禮拜的時候,伊瑪目會在宣禮塔上召集穆斯林。每座清真寺都會有一麵牆,牆中間有一塊空缺,這個空缺的方向就是麥加的方向,穆斯林們就衝著這個方向禮拜。
所謂“齋”,就是伊斯蘭教曆中每年九月的“齋戒”。“齋戒”期間,白天禁止飲食,隻有到日落之後才能吃東西。整個白天不飲不食,體力肯定要受影響,如果遇到特殊事件,比方說與異教徒,也就是穆斯林口中的法蘭克人作戰,這裏所說的法蘭克人泛指所有西歐的基督徒,與這些人作戰被認為是聖戰,“齋戒”可以延後。
所謂“課”,也就是“天課”,是指富裕的穆斯林必須交稅,用來接濟窮人,這種製度既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也體現了穆斯林之間的團結。
最後一項功課——“朝”,就是鄭和現在要做的。有條件的穆斯林一生之中至少要去麥加城內的“天房”——“克爾白”朝覲一次。
鄭和除了要去麥加朝覲之外,還作為大明的使節覲見穆斯林的精神領袖——哈裏發。
哈裏發的阿拉伯語本意是繼承人的意思,也就是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後繼承他使命的人。在伍麥葉王朝和阿巴斯王朝早期,哈裏發除了作為精神領袖統領所有穆斯林之外還握有政治和軍事實權,可到了阿巴斯王朝後期,由於任用馬穆魯克禁衛軍,結果導致大權旁落。
“馬穆魯克”本意是奴隸的意思,一般來自高加索地區,其中多數是信奉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從小被擄來或者被賣到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從小有專門的教官訓練他們,教他們阿拉伯的語言、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還有戰鬥技巧。他們中聰穎的可能成為朝中重臣,勇猛的可能上戰場殺敵立功當將軍,而他們最重要的敵人就是和他們的父輩有著相同信仰的法蘭克人基督徒。就是這樣一群人,逐漸在阿巴斯王朝內部掌握了實權,最後甚至在埃及推翻由薩拉丁創立的阿尤布王朝建立了馬穆魯克王朝。
在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西征期間,蒙古大軍攻破了巴格達,哈裏發徹底淪為了單純的精神領袖,再也沒有半點實權了。
雖然哈裏發沒有了實際權力,但他畢竟是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為了拜見他大明朝廷準備了精美的禮物,除了傳統的瓷器、茶葉、珠寶之外,還特意製作了一本精美的《古蘭經》,書頁使用上等絲綢做成,上麵用金線繡出經文,裝在一個用紫檀木雕琢的盒子裏,盒子上鑲嵌著各種寶石、碧璽、翡翠。鄭和相信這件禮物肯定能打動哈裏發。
在亞丁,有馬穆魯克人組織的商隊專門護送去麥加朝聖的人們。鄭和命人把禮物裝上駱駝。小葵還是第一次見到駱駝,它們長的似馬非馬,最特別的是它們的背上有一個或者兩個凸起的駝峰。小葵見其他人都騎在兩個駝峰中間,出於好奇小葵也想去試試。小葵剛靠近駱駝,就趕緊跑開了,因為駱駝身上的氣味實在是太大了,小葵捏著鼻子跑到鄭和麵前抱怨道:
“馬大哥,我們不會騎這種東西去麥加吧。”
鄭和回道:
“當然,在沙漠裏駱駝是最好的坐騎,它們號稱‘沙漠之舟’,它們在沙漠裏可以堅持一個月不吃不喝,它們的蹄子寬大不容易陷入沙子裏,它們的睫毛很長,可以保護眼睛不被風沙吹瞎,它們靠氣味就可以找到水源,在沙塵暴的時候,它們跪下來可以保護人不被吹走。它們有這麼多好處,所以在沙漠中旅行的人都選擇騎駱駝。”
小葵指著遠處的馬穆魯克人說道:
“可是你看那些保護我們的馬穆魯克人並沒有騎駱駝啊,他們騎的是馬。”
“那是因為他們要保護我們必須要騎馬。駱駝雖然有上述那麼多的好處,可它們比起馬匹缺少衝擊力,所以打仗的時候還是騎馬好。”
鄭和接著又說道:
“如果你受不了駱駝的氣味,你就不要跟著去麥加了,反正你也進不了城。”
小葵疑惑道: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