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很謝謝他談起自己買書、搜尋書過程的那種熱情,對我產生了一些感染。
基本上,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卻不是一個愛藏書的人。
這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在韓國出生、成長。在華僑社會裏,中文書籍極為難得。所以,小時候腦袋裏想的都是如何“借書”而不是如何“藏書”。“藏書”是離我很遙遠的奢侈。
第二,來台灣之後,即使有了搜書、買書的環境,但是由於拄著拐杖,行動不便,仍然在藏書這件事情上難以盡興。譬如說,愛藏書的人,舊書攤是不能不去的。偏偏舊書攤總是要攀高爬低才能尋得到寶物,太困難了。後來去紐約,像Strand那種說起來對身障者已經是很方便的舊書店,裏麵那些高高的書架,仍然是很大的挑戰。
第三,可能也是最根本的,倒是我自己後來對藏書這件事,遠不如對如何閱讀書、使用書感興趣。所以固然也買一些書,但都是為了解決自己閱讀上的實際需求。
和王強認識以後,我收獲最大的,在於他對許多書籍所知道的掌故與內容。至於他對於藏書的熱情,雖然聽得過癮,卻不足以對我產生影響。不過,五年前,有一次他興高采烈地談他怎麼買到第十一版大英百科全書的過程,卻讓我心底一動。1911年出版的這一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特別,以前雖然也大略知道一些,但是王強這麼生動地一講,再加上他自己也能擁有一套,不由得不讓人大興“有為者亦若是”之感。何況,這一套工具書本身又能滿足我實際使用的需求。
怎麼買呢?
我想了一陣,突然大夢初醒地想起網絡。網絡上買書是常有的,但是還沒試過尋找這種舊書。如此這般,網絡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看到兩套寄賣的第十一版大英百科,我選其中完整的一套買了下來。等到書寄來,看到相當於民國前一年出版的那一套大英百科全書,保存得那麼好地在手上展開時,感觸萬千。那一套書是從圖書館裏流出來的,皮質書背上還有圖書館的編號,就藏書的價值來說,雖然有所缺失,但是對我這個以使用為主、藏書沾一點邊即可的人來說,卻已經心滿意足。
從那時開始,起碼英語世界裏的一些舊書,我就蠻習慣地使用網絡這個渠道解決需求問題。
這得謝謝王強給我那個攪動。
後來,我找了個機會小小回報了一下他給我的這個攪動。
王強跟我談一些他錯過的書中,有一本Love and Death:A Study in Censorship(by Legman,Gershon)由於絕版多年,他一直尋覓不得,引以為憾。
後來,有一天我在網上的舊書店裏找的時候,一下子找到了兩本。於是買下,一本自用,一本趁與他見麵,送給他一個驚喜。果然他打開封套,看到那本書時候的表情,幾年後仍然曆曆在目。
我跟他約好了好好出他幾本書,並且找個時間去他紐約的王國看看。
現在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