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機遇成就完美人生 (2)(1 / 3)

“你今天是怎麼到校的,波侖塞維茲先生?”教授問道,“嗚-嗚-嗚-嗚。”

“我爸送我來的。”這位橄欖球隊員說。

“靠什麼呢?”白沙姆又問。

“靠一筆津貼唄。”接球手低啞著嗓子說,他顯然有點窘迫。

“不,不,”白沙姆說,“你得說一種交通工具,你是坐著什麼來的?”

“火車。”波侖塞維茲答道。

“完全正確,”教授說,“好了,現在輪到努金特先生,你能告訴我們……”

“鑽石”就在你身上

讓財富占有自己的人不可能占有財富。

——富蘭克林

100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學多才的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我們沒錢。我們快中學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您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拉爾多·康威爾,他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 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

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康威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為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辛苦籌募到的錢不足1000美元。康威爾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做禮拜的演說辭時,低頭沉思的他發現教堂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的教堂周圍的草那麼好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眼中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是常常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園丁的一席話使康威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是讓時間在等待中白白流逝,卻沒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他在演講中講了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要是找到埋有鑽石的地方,他隻要有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象。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遍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從未能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有一天晚上在海灘自殺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中無意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拾起一看,它晶光閃閃,放射出光芒。仔細察看,發現這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寶藏。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康威爾寫道: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屬於自己去挖掘的人,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屬於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康威爾作了7年這個“鑽石寶藏”的演講。7年後,他賺得800萬美元,這筆錢遠遠地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大學的需要。

今天,這所學校豎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便是著名學府坦普爾大學——它的建成隻是因為一個人從樸素的故事裏得到的啟迪。

美國式的習慣

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

——高汀

在美國,有一件麻煩的事情,那就是外國人總愛按照美國人說話的字麵意思來理解對方的意思。阿爾特·布赫瓦爾德有一個法國朋友叫米歇爾·貝恩海姆,前些日子阿爾特在街道上遇見他,像往常一樣,閑聊了一會兒有關巴黎的情況之後,阿爾特對他說:“改日給我來個電話。”

第二天米歇爾打來了電話。

“早安,”他問候道,“我是米歇爾·貝恩海姆,昨天你說過讓我給你打個電話。”

“是嗎?”

“是的,你忘了嗎?昨天在賓夕法尼亞大街我與你聊過天。”

“我並沒有讓你馬上打電話,我那樣隻是為了向你委婉地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