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放飛夢想 (2)(2 / 3)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裏麵,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去,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同是不幸的遭遇或失敗,有人隻能以乞討混日子為生,有人卻能出人頭地,這絕非命運的安排,而在於個人奮鬥與否。我們不能選擇命運,但我們能改變命運。

開口的回報

若真心助人,自己也必定會獲得他人的幫助。這是人生最美的報酬。

——埃默森

當將近20歲的開普勒設想自己的未來的時候,總是覺得前途一片灰暗。他的家庭並不富有,他受到的教育很有限,周圍的人也不太把他當回事。

為了能夠養活自己,他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當上了廚師。有一天晚上已經很晚了,店裏隻剩下開普勒準備打烊。這時,有一個人闖了進來。看到餐館就要關門的樣子,他問開普勒能不能為一個可憐的澳大利亞遊客準備一份晚餐,他迷了路,而且非常餓。開普勒連眼睛都沒眨一下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等他從廚房裏出來,他發現除了那位澳大利亞遊客以外,又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坐在距澳大利亞人兩張桌子遠的地方。開普勒用英語同他打招呼,那個客人聳了聳肩表示不懂。他用阿拉伯語解釋說他不懂英語。恰好開普勒在學校裏學過一點阿拉伯語,於是他知道了這位客人是從沙特阿拉伯來的,也在市區迷了路,並且也很餓。

開普勒回到廚房又準備了第二份飯,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發現氣氛很壓抑,因為兩個人語言不通,都一言不發……就那麼靜悄悄地坐在那裏。

開普勒決定讓他的兩個“陌生”的客人高興,就利用他的特長,一會兒說英語,一會兒講阿拉伯語。聊了一陣兒之後,他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這個阿拉伯人經營著一家進出口公司,這是他第一次到澳大利亞地區洽談生意,而這個澳大利亞人有一個很大的綿羊養殖場。

於是,開普勒問澳大利亞人是不是有興趣把他的羊出口到阿拉伯去。澳大利亞人拚命地點頭。他又轉過身來問阿拉伯人是不是願意從澳大利亞進口新鮮、肥美的綿羊,因為到了過節的關口,很多伊斯蘭信徒會雲集沙特阿拉伯,從而大量地消費。阿拉伯人也不停地點頭。

談話由此變得越來越熱烈,雙方交換了聯係方式和地址,協商了價格,互相把對方的銀行賬號記在了餐巾紙上。

經過兩個小時的翻譯和談判之後,兩個客人互相握手、拍肩膀表示祝賀,然後向開普勒道了再見。在出門的時候,澳大利亞人又轉回身來問道:“我怎麼和你取得聯係呢?能給我留個地址嗎?”於是,最後一張餐巾紙也被寫上了字,然後3個人分頭消逝在夜幕裏。

3個月之後的一天,開普勒收到了幾封信,其中有一封是從澳大利亞寄來的。那個澳大利亞人在信中感謝開普勒所做的出色的翻譯工作,同時也感謝他敏銳的商業眼光。他告訴開普勒,已經有幾千隻羊在漂洋過海去沙特阿拉伯的路上了。在信的後麵,還附上了一張2萬美元的支票,作為對開普勒幫忙的報酬。

於是,那個晚上就成了開普勒一生的轉折點。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表示友好願望的手勢和開放式的交流能夠帶來如此豐厚的報酬。他從此變得開朗、主動,成為一名有著敏銳眼光的精明商人,並且一直到現在都很成功。

助人者人恒助之,樂於成人之美的人總能得到生活的饋贈。所以成就別人也就等於成就你自己,幫助別人也就等於幫助你自己,讚美別人也就等於讚美自己。

殘疾人的一生

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羅伯特·巴拉尼l876年出生於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他的父母均是猶太人。他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庭經濟不寬裕,此病無法得到根治,使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了。父母為自己的兒子傷心,巴拉尼當然也痛苦至極。但是,懂事的巴拉尼,盡管年紀才7、8歲,卻把自己的痛苦隱藏起來,對父母說:“你們不要為我傷心,我完全能做出一個健康人的成就。”

父母聽到兒子這番話,悲喜交集,抱著他不知該說些什麼,隻是以淚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