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擁抱生活 (1)(2 / 3)

巴特西站在廚房裏,手裏攥著一張弄皺了的卡片,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母親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巴特西想:“比爾幫我意識到的是我原來搞的那些祈禱全都錯了。”

第二天清晨,巴特西在醫院小教堂裏平靜地祈禱:“親愛的上帝,我知道我的願望是什麼,但對爸爸說來這並不見得是最好的答案。您也愛他,因此我現在要把他放在您的手中。讓您的意願——而不是我的——實現吧!”

在那一瞬間,她覺得如釋重負。不管上帝的答案是什麼,她知道對她父親都是正確的。

兩個星期後,她的父親與世長辭了。

第二天,比爾帶著孩子們趕來了。他們的兒子哭著說:“我不願意讓外公死,他為什麼會死呢?”

巴特西緊緊地抱著兒子讓他哭個夠。從窗戶遠望,她看見群山和碧藍的天,想著她深深敬愛的父親,也想到他有可能遭受的無法醫治的病痛。比爾的手放在她的肩上。巴特西輕輕地說:“顯然,這就是答案。”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與其讓親人忍受病痛的折磨,還不如選擇讓他安詳地離開。這不是我們的不孝和狠心,恰恰是我們的良苦用心。既然無法避免,那就順其自然地接受吧!

幸存的猶太人

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穀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達爾文

1959年夏天,羅伯特·福尤姆在一個小客棧找到一份在櫃台值夜班和給馬廄添飼料的工作。每晚當班時,他總聽見即將回家的老板不客氣地告誡“不可馬虎,我會天天查的!”

22歲的羅伯特剛從大學畢業,血氣方剛,對這位從無笑容的老板大為不滿。

一星期過去了,雇員們每天一頓的午餐一成不變:兩片牛肉熏腸,一點泡菜和粗糙的麵包卷。羅伯特越吃越沒味。午餐的錢竟還是從他們的工資中扣除的。

“簡直是法西斯分子!”羅伯特變得難以忍受了。他感到自己確實被激怒了。沒有發泄的對象,他隻能向來接他夜班的西格蒙德·沃爾曼大發牢騷。羅伯特宣稱:“總有一天,我要端一盤牛肉熏腸和泡菜去找老板,把這些東西一古腦兒朝他臉上扔去。”“這地方真見鬼,我馬上卷鋪蓋離開這裏!”

羅伯特越講火氣越大,滔滔不絕地嚷嚷了近20分鍾,中間還夾雜著拍桌子聲和下流的罵罵咧咧。此刻,他忽然注意到西格蒙德一直不動聲色地坐在那兒,用他那悲傷、憂鬱的眼神看著自己。

羅伯特想:西格蒙德當然有充分的理由悲傷、憂鬱,因為他是猶太人,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幸存者,瘦弱,不停地咳嗽整整伴隨了他3年。他似乎特別喜歡夜晚的工作,這樣他感到安靜,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回憶可怕的過去。對他來說,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沒有人再強迫他該幹什麼。在奧斯威辛,他就夢想著這個時光。

西格蒙德終於說話了:“聽著,福尤姆,聽我說,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嗎?不是熏腸,不是泡菜,不是老板,不是廚師,也不是這份工作。”

“我有什麼不對?”

“福尤姆,你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但你卻連小小的挫折與真正的困難都分不清。假如你摔斷了脖子,假如你整日填不飽肚子,假如你家的房子著火了,那才是遇到了難以對付的困難哩。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盡如人意,生活本身就充滿矛盾,它像大海波濤一樣起伏不平。學會區分什麼是小小的挫折,什麼是大的困難,不為小事而發火,你就會長生不老。祝你晚安。”

羅伯特意識到,在自己的一生中,很少有人這樣看透自己。在漫長的黑夜中,西格蒙德朝自己踢了一腳,在他腦子裏打開一扇窗戶。

每當你麵臨困境,遇到挫折,想大發其火,怨天尤人時,問問自己:這是難以克服的困難,還是小小的挫折?要分清是麥片粥結塊,還是胸腔裏出現腫塊?這兩者完全不同。

懸崖間的鐵索橋

人生之路正如兩座懸崖間的鐵索橋,而這座鐵索橋又由大大小小的痛苦組成的鏈環連接而成。

——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