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家書房裏她搜集了很多的書,不說倒背如流,也是全部都翻過的。
鉛筆之類的這會跟以前肯定還沒有,還沒發明出來。
單純是她個人使用便利又被胡老管家模仿了去。
像陶管做地下管道這種卻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
她現在能看到的記載比後世的估計還要全麵一些。
基本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私人城池就廣泛的鋪設了下水道排水係統。
當然,那會的城池規模很小,用了也是城池主人自己使用。費用也大部分由城池主人承擔。
到後來秦朝大一統以後,城池規模比以前可大太多了。
讓秦始皇自己承擔城市建設的費用明顯不可能。
隻是拚拚湊湊的用原有的設施加上一些更新。
秦朝之後,又曆經好幾個朝代。
順口溜有語:
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所有的中大型城市從地麵上的建築到地下的基礎建築全部都是修修補補而來的,水患頻發,下一場大雨,就有房屋倒塌。
這會官家想要回收私窯,也有這方麵的原因,排汙管道不行,燒窯這種重工業汙染水源十分嚴重,必須收歸國有,統一管理。
這跟後世的環保工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隻是貿貿然的實施,又會有一部分以此為生的人難以生存,就像張大樹的私窯。
在國民經濟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特別是糧食經濟,實際上就是挺冒險的行為。
李冬兒現在想做的,就是讓這個糧食經濟發展加快一點。把可能的動蕩盡量的減少。
再說,她還滿欣賞趙匡胤的,她本身的接觸,跟後世的曆史對這個皇帝的評價還不錯。
從他家目前來說,就衝趙匡胤並不是狡兔死而走狗烹就還是值得幫一把。
如果可能,趙匡胤的離奇暴亡她真的想救一救。趙光義她實在看不上。
“媳婦兒,媳婦兒!”
李冬兒想得太認真,關羽長喊了她好幾句,她才聽到。
“嗯?”
“你有沒有聞到什麼香味?好像是茅草屋那邊傳來的?”
關羽長習慣李冬兒時不時的出神也不以為意,抽動著鼻子又問了一遍。
“是挺香的,走,看看去!”李冬兒深呼吸了一下,這個香味好像是香菇的味道。
到了一看,還果真是,茅草屋前麵搭了一個簡易的灶棚,一口大鍋裏正在煮東西。
一個年長的婦人正在灶棚裏給工地裏的人做晚飯。
李冬兒跟關羽長一走過去,嚇得年長的婦人放了鍋鏟,跪在地上跟他們行禮。
關羽長揮手讓她起身問道:
“這是煮的什麼?很香!”
“回,回,回,老爺,是俺們,不,是小人家鄉帶過來的山貨。”婦人回得結結巴巴的。
“你們家鄉是哪裏啊?”李冬兒湊近一看,是切片的幹香菇跟豬油渣在一起熬煮。
灶台上還有一塊豬板油,香菇還是原色,沒有加什麼調料,油色也不明顯,這樣少油沒調味味道就已經足夠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