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勢不錯!柴伯,現在肥夠了吧?”
水田裏的苗剛剛插播了幾天,從歪歪斜斜的狀態已經轉到基本立直了起來,整整齊齊的。
家裏的人插秧的手勢也不賴,秧苗出水麵的部分高度相差無幾。
李冬兒把手放進水裏比劃了一下,秧苗水裏的部分跟水上的差不多五五分。正是最適當的高度!
稻種經過精挑就是不一樣。
一等的稻種育出來的秧苗格外紮實,根係也很發達。
就是挑的有點費人費眼睛,還得想辦法做個篩選稻種的過濾器。
“夠了,連三等的地都澆上了!這稻種好,撒哪裏都長。夫人,您過來看看這邊!”
老柴頭嗓門特別大,透著一股子強烈的歡喜之意。
李冬兒跟老柴頭離開最核心的幾塊一等的肥田往山腳邊走。
從官家送過來將士到這會,前前後後的連著忙了好幾天,才算是把將士們如何安置給理順了。
三大公共建築飯堂茅廁澡堂也建好了正式投入使用。
顧工頭那邊的媳婦子加上官家這邊派過來學習的內侍一起接手了飯堂裏的活。
其他的按照李冬兒製定下來的規則,也一項一項的走上了正軌。
李冬兒才有時間來巡視她最核心的種田大業。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從李冬兒把大方向吩咐下去這老柴頭就能夠完全的接手。
一切都安排得很妥當。
事事都不用她操心。
要不然,攬了官家這波人,稻種卻真得砸自己手裏。
一百多畝地,翻地,鬆土,曬地,下肥,再翻地,整地,就光地裏還沒種任何東西錢就都是活了。
後麵撿稻種,曬稻種,浸稻種。
育苗,育秧,樣樣都是又費時間又費人。
沒三兩下,這稻種在曬種跟浸種的環節就得死一半。
再到水田裏插秧的密度,深度,幾時給水,幾時排水,幾時給肥,又需要給多少。
老柴頭要不是老莊稼把式。
這會她見到的田裏肯定就是稀稀拉拉的。存活率又砍一半。
前半輩子不咋樣,後半輩子真是運氣爆棚!
李冬兒給滿天神佛在心裏劃了個十字!!
謝啦!!三克滿斯蓋的腎!!
順著山間的小路走了一盞茶時間,李冬兒遠遠的就看見了一片層層疊疊的綠。
藏在半山腰的坡地也被老柴頭開出了八九層梯田,梯田邊上正好有一道山泉的小分支,老柴頭活學活用的用粗大的竹竿引了水埋在田壟兩邊。
地裏的稻苗剛剛才冒出了兩寸高的小尖尖,看著翠綠喜人。
“這是後開的?”
“是的,夫人。山下的田弄完了,稻種裏二等的還有餘,老奴想著等育秧也沒什麼事,就讓家裏的小子們把這一片整出來了,挺大一片地的,土質還不錯,正好邊上有山泉,就翻了翻土,直接種了,多少也能出點糧食。”
“時間緊,這片都是稻種直播的,曬了兩天,又泡了兩天,破胸了,就撒地裏了。
“村東邊的地也有好些是直播的,都是旱地,直播這個以前老奴沒試過,倒是比水田裏要育秧快很多。特別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