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兒抬手在額前搭了個涼棚,中秋過後,早晚溫度降下來一些,可這中午,日頭還是很大,溫度也不低。

遠處的有些田裏的秧苗雖是矮矮的,看起來也同樣很精神。

這應該就是後麵那波了。

“後種的那些,給水就按之前說的,深水回青,淺水分蘖,有水抽穗,幹濕壯籽。給肥就看前麵這些的長勢參考著來。”

“是,夫人。”

“間著種的那兩畝地呢?”

“夫人,在那邊!”老柴頭指著不遠處的地說道。

“這也是第一波種的吧?”

李冬兒抬腳往那邊走去,邊走邊問。

“是的,夫人。長出來就看著特別明顯了,咱們本地的稻種不行。”

說話間兩個人就靠近了混種的稻田實驗地。

播種的時候就采取了間種的方式,單列是本地稻種,雙列是占城稻。

明顯可以看出來占城稻比本地稻發育得好,高一寸,分出來的葉子也多。

“這兩畝地抽穗的時候跟我說一聲,看這情形,像是本地稻要晚。”

李冬兒覺得玄了,長勢不一樣,開花期也不一樣,她原想試試人工強行授粉。

沒開始找女兒稻之前,她想試試混種雜交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雖然這種子出來不能當稻種,但如果產量能上去,也是很適合現狀的。

“要不要多加兩分肥試試。本地稻吃肥多。”

老柴頭建議道。

“嗯,加多兩分吧,占城稻也要少一分肥。”

說起來育種也好,種田也好。

李冬兒縱然是學農業的,讀書的時候呆得最多的地方不是田裏,而是實驗室。

全封閉的實驗室,裏麵的溫度,濕度,日照都是可以設定的,

就算露天的試驗田,也是齊齊整整,將一切的條件控製在一定範圍內。

像現在木石村的這些地,有旱地,有水田,有上等田有下等田有荒地,還有山上的梯田。

放後世,看田好不好的,去田裏取了樣本,實驗室裏一分析,嘩啦啦出來一堆比例,最後還給打個總分跟建議,

比如適不適合種稻子,適合種哪一個品種的稻子之類。

真的是不要太簡單。前麵人的肩膀踩得太愉快了。

她的製式經驗在這種真正大規模的非統一類型的種田過程裏問題就很明顯,短板很多。

不像老柴頭這種莊稼老把式都是實際操作經驗。

書上學來終覺淺啊!

“柴伯多盯著些,加多加少的你看著辦,記錄下來就好,最好就是能讓她們同時開花。”

“是,夫人!”

“對了,讓夏娘子幫你記錄下來,整理成冊子,用大白話寫,以後外麵種這個稻子的時候,也有個對比依據。我那裏有前麵的記錄,按著格式往下寫就行。回頭讓我讓胡伯拿給夏娘子!”

李冬兒本來是自己幹這活,但老柴頭給自己找了個通文識字會寫會算的媳婦,可真是太及時了,手裏又少點活,大善!!

“這種子要讓大家都種麼?宋國人都種?”

老柴頭聞言一怔,顫抖著問道。

“種啊,等我們種過了,有個兩三代的穩定下來了,就讓官家推廣到宋國各地,一畝地能多收幾鬥就能多養活幾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