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是杜太後安撫了哭得不成樣子的鄉農。
太後用隨身的針線包把車簾子剪了一大塊下來給那鄉農補糧袋。
糧袋補好了,不漏了,鄉農千恩萬謝,高興的推著車走了。
多樸實的老百姓,勞作一年卻得不到幾日溫飽,但卻因為得到了一點小小的幫助喜笑顏開。
最讓人鬱悶的是實際國庫也並沒有多麼充盈。
這中間,吃了這些糧食的都是蛀蟲啊。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慢慢來吧,我媳婦說,你不容易,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想辦法多出些糧食就是了。”
關羽長把最後一簸箕稻子倒進量桶裏,安慰的說道。
官家做得夠好了,隻是底下陽奉陰違,就像當年的軍晌,一個道理。
等到稻子全部稱量完畢。
關四郎捧著一本冊子就過來彙報結果。
“上等良田,多肥,實出稻穀六石二鬥。”
“上等良田,足肥,實出稻穀五石四鬥。”
“上等良田,少肥,實出稻穀五石一鬥。”
“豐收咯!!!!”八郎聽四郎說完立刻拍起了雙手!
娘說的,種稻子的季節有偏差,隻要能出超過四石,就是大豐收。明天按著春耕的時節來肯定會更多更多。
“我要去跟娘報喜!”八郎甩下一句,一溜煙就跑了。
“今年種晚了,地裏的肥力也差點事,明年能比這個還多!”
關羽長心裏有數,從摔稻子的打穀桶搬了幾次他也就差不多算出來了。
這批定製出來的農具,每一樣,李冬兒都是有標準尺寸的,打穀桶七成滿就是一石。
換了幾次打穀桶,這數量當時就數出來了。
最後的過稱是確定具體數目。
趙匡胤聽了最後的報數,沒說話,隻是在心裏默默的算了一下。
滿打滿算,這稻子不到六十天就有收成了,還是豐收。
這問題就來了。
“太後那邊弄這稻子的時候不比木石村慢多少,離京的時候,才剛剛出穗啊。”
“嘿嘿,這就是我媳婦的本事了。走,帶你去看育秧的溫室。”關羽長答得眉飛色舞,
“這還有講究?”
“講究大了去了,省了好些時日呢。”
趙匡胤的三觀在關羽長帶他到了育秧的溫室裏的時候,又被刷新了一次。
“這,溫室?沒有屋頂?”
“嗯,收起來了,屋頂是我媳婦特意定製的麻布,就這個,你看看,織得眼大一些,透風透氣,育秧的時候,白天不罩,晚上再蓋上保溫。”
這會的育秧溫室自然是空著的,也沒有燒柴火,趙匡胤能看到的就是一間隻有四麵牆的屋子,牆邊是一直到頂的木頭架子。
架子上放著堆得很高的木頭淺盒子
屋子正中間整齊的排列著六尺高的多層木頭架子,下方有過冬時用來取暖的炭火盆。
這會十幾個木頭架子上孤零零的放著一個木頭淺盒,盒子裏長著非常整齊的嫩綠嫩綠的小秧苗。
“我媳婦說,這春耕秋種跟著時節來,主要就是天寒天熱,露天育秧,日頭不曬,水裏也涼,這苗苗不愛長。就搬屋裏,燒了火盆,這屋裏育秧那會,燒了火,大家穿沒袖子的短褂剛剛好,稻種破了胸再播下去,十天就三葉了。這一盒是知道你要來的時候特意用本地稻種弄的,給你看看大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