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說會不會有蝗災,嬸娘。我就是想著走前一步,先防著,到時候也不至於措手不及。”

李冬兒有一說一。

這蝗蟲的事難說,說不定回頭下幾場雨,也就沒蟲子啥事了。

隻是預防勝過救災。

滅蝗三寶,戰鬥雞,掃蝗鴨,滅蝗鳥。

鳥是沒法子,雞鴨養起來再說。

蝗蟲來了也能略做抵抗而不是躺平任虐。

要是蝗蟲不來,這雞鴨也能給酒樓做食材。

她原是想著在附近的村子安利怎麼圈養肥雞,也給大家折騰點格外的進項。

現在想想還是不太現實,又有蝗災爆發的可能性。

人力物力另說,先期的投資跟後期一旦發了雞瘟鴨病全軍覆沒的損失,就不是普通農戶能承擔的。

小規模養殖,對蝗蟲壓根沒作用。

大規模養殖,小農戶真做不來。

杜太後家就剛剛好。

李冬兒把提前寫好的幾頁紙遞給了杜太後並說道:

“這上麵寫了一些養雞場的做法,嬸娘您看看?”

杜太後拿了紙就邊看邊問了起來:

“為什麼要體型小的?”

“萬一有蟲,體型小的雞更靈活一些,而且生長期也更短一些。”

“跟豬舍一樣要保溫?起火牆?”

“對,入冬了,太冷,雞崽都活不成。一年裏,洛陽這地界,最冷的那兩三個月是得燒些柴火的。”

“這個分片區是什麼意思?”

“雞瘟。隻要有一隻雞生病,就會傳給其他的,所以一開始就是做隔斷。一區一區的養。另外小雞仔跟稻子育秧一樣,喜熱乎,也要分區養。”

“山裏呢?就隨它滿山跑?”

“是的,圈養,放養。兩種一起來。各有各的好處。”

“一年能出幾波?”

“我娘在角門那裏養了一點,半圈養半放養,喂得也精細,養了一個半月,現在看著已經有一兩斤了。一年下來出欄三四斤的話,能出三波吧。”

“這算是好的?”杜太後有點不好意思,她平生沒養過家禽,農莊有養,她也沒太操心過。

“純放養,不給吃食,土雞一個月也就長半斤肉吧,要是地裏也沒什麼可吃的,還要更瘦一些。”

“是不是也跟我們的稻種一樣,雞種不太好?”

杜太後略算了一下,她的農莊每年也會送雞過來,好像也就三四斤的樣子,已經是頂肥了,一年也就是養一茬。

就跟原來的宋國的稻子一樣,一年就一次收成。

李冬兒默默的給杜太後心裏點了個讚,

跟聰明人說話就是不一樣,舉一反三。

別說現在了。

就連後世,白羽肉雞的祖代雞還是依賴純進口。

整個畜禽種業,沒有一個產業、沒有一個企業乃至沒有一個品種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整個農業種植方麵,隻有主要糧食,水稻和小麥種子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

作為次主要糧食的玉米和馬鈴薯的種子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

其他的一些蔬菜,如番茄、洋蔥、茄子、胡蘿卜、辣椒、西藍花的種子高度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