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罷屯田這個,卻是出乎李冬兒意料。想不到,文青居然還是有點決斷的。

屯田是李煜他爹李璟搞的,初始想法相當美好,正如曆史上大部分的新政,出發點都很好,卻在執行過程中被歪曲得不成樣子。

李璟在位時期,對外戰爭不斷,虛耗府庫,加上北方後周也就是世宗當時對南唐虎視眈眈,一門心思想吞並南唐。

淮南又連年的水災,旱災,各種災。

結果導致南唐軍隊的糧草嚴重缺乏。

為了解決這個軍需糧食的問題,李璟從保大十年起,在淮南地區大規模興辦屯田,並設屯田使,專門來負責屯田事務。

本來按照李璟的計劃來說,屯田指向的都是淮南本地區的荒地。

這些土地因為各種原因長期無人耕種,收歸南唐朝廷所有,閑置著沒有任何產出,而且一旦荒開了,隻會越來越荒,是極大的浪費。

另一邊同樣閑置的是不打仗的軍隊士兵。

讓閑置的士兵,來耕種閑置的土地,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

可惜的是李璟用人不當,屯田馬上變成了吞田。

派往地方主持屯田的屯田使巧取豪奪,打著屯田的幌子,強行將很多正在耕種的民田劃成了荒地。把這一部分並不是閑置的土地,直接就吞了。

荒地沒開出來多少,倒是搞得民怨衝天。

現在李煜上位,就把屯田罷了。

這別國發生的事情,既然在邸報裏出現了,想必趙匡胤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宋國也有同樣的問題,荒地不少,兵也不少,

像趙匡胤年中推出來的廂軍就有點這個屯田的意思。

覆蓋麵更廣一些。

現在有前車之鑒在,想必在現實裏推行的時候,也會考慮得更詳盡一些。

不賴。

精簡兵卒這事,從李冬兒這邊要了老兵殘兵就已經開始了。

不過沒有明發,隻是在軍隊裏做了小範圍的動員。

現在應該是嚐到甜頭了。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推行,人沒有送過來木石村,應該是就近安置了。

起碼可以解決她剛剛記下來的冗兵的一部分問題。

養一個士兵,可不單單是月俸的問題。

武器裝備生產,器械維護的費用,士兵訓練損耗,四季置裝費,逢年過節的例行賞賜。

現在通通化成將士退役一次性遣散費。

省下來的數目非常可觀。

這應該也是因為占城稻的高產,跟對勞動力沒有那麼高要求,這兩個給了趙匡胤的底氣,裁撤老弱殘跟不適合當兵的人,釋放出更多勞動力來,把多兵轉化為強兵,精兵。

按這樣下去,自己就不需要過多思慮了。

李冬兒翻到前麵記下的三冗處備注了一下。

開國皇帝就是開國皇帝,始終這個智商還有決斷都是在線的。

不過下麵雲台寺這個,就大大出乎李冬兒意料之外了。

白馬寺曆史悠久,位處洛陽,洛陽又是對外的貿易跟文化交流的起始點,趙匡胤都有遷都洛陽的打算,也隻是給修了個門匾。

居然舍得花錢去大南邊蘇州虎丘山上搞一個寺廟。

這就離了個大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