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科,九經、五經等各個專科,還有製科。農科能加上,匠科,不行。”

趙匡胤斟酌了半天,士農工商,工匠排位第三,始終難以服眾。

“不以匠學為名稱,稱之為物理學吧。匠學僅僅是其中的實用分科。

研究物事之理,古人一早就已經說過了,事物自有其發展的道理。

比如鑽木取火,磁石引鐵,螃蟹讓漆不會凝固,葵一直向著天上的日頭。

隻是此類學識並沒有成文成章,總是代代相傳,口口相傳,以至於後世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李冬兒就手拿著紙筆寫下了物理二字的來源。

[《淮南子.覽冥訓》~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

“古人之大智慧,今人隻得其皮毛啊。”

趙匡胤不由得感慨。

“鑽木為什麼有火呢?”

九壽在李冬兒懷裏聽半天,太深的不懂,不感興趣的也不問,隻問了一個看見木石村裏的將士用過的。

在山裏玩的時候,叔叔們就拿兩根木頭一堆幹草,就能生出一堆火來,太有趣了。

“冬天的時候,你的手冷了,合上對著搓幾下,是不是很快就熱乎乎的。

跟叔叔們拿樹枝磨樹枝像不像。他們用的力氣更大,速度更快,樹枝熱得不行了,就燒起來了。

姑且稱之為摩擦生熱吧。

娘親在鐵匠鋪裏打鐵的時候,是不是錘子打下去也會有火星蹦出來。

道理都是相通的。”

李冬兒耐心的跟九壽解說。

“那我要是使勁搓手,也會起火!!??”

九壽一臉驚恐。

“傻瓜,那當然不會,火也要有依附的東西啊,血肉之軀,並不合適火苗壯大,所以要用幹草引火。

無論任何東西,沒有合適的環境,都無法生存,像魚上了岸就會渴死,人下了水也會溺死。

而且火碰一下就痛了,那麼燙,你還沒搓到能起火星的時候,你就受不了會停止。”

李冬兒摸摸九壽的頭,笑著又給舉了好幾個例子。

趙匡胤在一邊聽的津津有味,當下就拍板了。

“辦了,物理科!”

“製科裏選拔一些人上來吧,這種學科,非家裏有錢有閑的,沒人講究,世家大族裏能有些人才,寒門裏除非天賦異稟。”

李冬兒建議道。

後世說科舉製度總覺得刻板得很,但其實科舉裏有個單另出來的製舉一直被忽略了。

包括趙匡胤,也一樣忽略了。

“前唐那會,製舉是很興盛的,選拔“非常之才”,即各有所長的能人異士。

所以科目、考試內容、考試時間都不固定,不過是因著當時朝廷的實際需要,臨時下詔舉行。

我覺得官家也應該時不時的舉行幾場。”

李冬兒鄭重建議道。

“製舉是由朝中的人推薦,我總想著太多瓜葛,不想弄。”

製舉趙匡胤還是知道的,從他建宋到現在,他還沒辦過。

“唐時是由六名考官先行考核,及格才能由皇帝召見當麵考核,這個不怕世家造假。而且,專才一類,世家內也不一定就重視。官家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也會一心向著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