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謝嘉上的想法,趙匡胤半點不耽誤,直接就走人,治水刻不容緩,他早下決定,下麵也好早一點動手。

走時還不忘拿那一捆小報,一臉壞笑。

“走得還真快,你舅舅那邊的事我還沒問呢。還有三郎這親事。”

李冬兒無奈。

“也就這兩天了就到了吧,舅母不用擔心。”

謝嘉上應道。

“舅舅挺好的,飛奴每天都有信來,這會應該是出發了。好些俘虜呢,人多,走得慢。

我爹說給三表哥保媒來著,三表哥做著小報,還是要找一個文官親家,正好,三表哥自己給自己找了個文官家的小娘子。”

被趙匡胤留下來招待李冬兒的趙德昭回道。

“這就好。”

盧家家宅如何,隻是小事,李冬兒隻是聯想到趙普兒子的親事,關家也是武將,文武聯姻,趙匡胤會不會想頭多。

聽趙德昭這意思,倒像是讚成。

“三表哥辦的事是文化人的事,正經小報又是官家喉舌。官家越來越睿智了。”

謝嘉上卻是又誇了趙匡胤一句。

一言點醒夢中人,兒子如今是大半個文化人啦。

李冬兒看著謝嘉上,對視一眼,再一笑,無二話。

“把你雲州的事說說。你舅舅啊,我就就擔心會給人捅婁子。又是個不愛寫信的,我就知道一頭一尾。”

去了一單心事,李冬兒準備聽聽自家郎君在雲州幹了些啥。

苦寒之地多出彪兵悍將,遼國這次居然死了十萬,連大將都捉了回來,怕是不會善罷甘休了,明年卷土重來五十萬都說不好。

“舅舅厲害得很,還救了我三叔。”

戰報每天都來,趙匡胤看了就會給趙德昭看。他還真的知道得很詳細。

“晉王這麼快就去了?”

李冬兒挑眉問道,意料之外但又挺合晉王人設。

“去了。我爹說,我三叔打仗是真不行。。。。偏偏對於軍功還挺執著。”

趙德昭沒有評價他叔叔,倒是借著趙匡胤的評價抒發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說說,具體什麼情況。”

“之前我們離開雁門關的時候,舅母說的幾件事,潘節製跟楊將軍做得挺好的。”

趙德昭娓娓道來。

潘美跟楊業很能聽勸,帶著軍隊把周邊跑了一圈,主要一個是應州,一個是寰州,還有一些其他州縣的邊民。

隻要是城外的漢民,能勸的不能勸的,都帶回了雲州。

趙匡胤的詔令去得也及時。

所有邊民地裏的,養著的東西的損失都從庫裏出。不但補給足量的糧食,還給一些安家費。

被勸得搬進了雲州城的老百姓也不傻,有安置的地方,有足夠過冬的糧食跟銀錢,就算他們自己老老實實種田也未必有這麼些收成,初歸三年免稅,開出來的荒地免租。

種種福利條件一出,人心安定的同時。

自發的老百姓開始讓將士們幫忙聯係附近州府的親朋故交。

就六月間,拖家帶口悄無聲息來投的,就是上百戶。到了七月八月,每個月都翻倍的往上漲。

應州寰州邊境幾乎被雲州給掏空了。

七月份地裏糧食成熟的時候,雲州本來是已經進入了半戰備狀態了。

可遼國人不來。